[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煤矸石人造土的低能耗自重式混料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223457035.7 | 申请日: | 2022-1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92522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仲;周洪;徐再刚;白冰;次惠岭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01F25/83 | 分类号: | B01F25/83;B01F35/00;B01F35/53;B01F35/71;B01F35/60;B01F35/22;B01F35/21;B01D47/06 |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郭佳宁 |
| 地址: | 553536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煤矸石 人造 能耗 自重 式混料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矸石综合利用、人工造土造地、生态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煤矸石人造土的低能耗自重式混料装置,利用物料在下降过程中与装置内部多层漏网之间的撞击与碰撞实现物料的分散与混合;包括运输皮带、进料口、多层漏网、混料筒仓、出料口、装料带、支撑底座、雾化加湿口、监测平台。本实用新型可获取不同配比的成料;通过雾化加湿口和监测平台,可有效避免粉尘导致的安全事故,同时补充成料中必不可少的水分。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重力势能,系统简单、能耗低,装置可大可小,可满足现场场景与工厂场景的使用需求,助力煤矸石人造土的规模化、工业化和低成本生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矸石综合利用、人工造土造地、生态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煤矸石人造土的低能耗自重式混料装置。
背景技术
煤炭是我国主要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我国是煤炭生产和利用大国,一般而言,每生产一吨原煤,会产生约0.15-0.2吨煤矸石,煤炭燃烧也会产生粉煤灰。煤矸石、粉煤灰等是典型的大宗煤基固废,其长期大量堆放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经济甚至社会问题。有报道指出,目前我国煤矸石已累计堆存60亿吨-70亿吨,且仍以每年3亿吨以上的速度持续增加。长期以来,我国各地都在推进大宗煤基固废的综合利用,由于历史存量和增量的规模很大,即使综合利用现有的几十种处置利用的技术途径,仍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煤矸石等大宗煤基固废的处置利用正在成为许多煤炭产区的难题。当前,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大规模、低成本的新型技术。人工造土造地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技术路线,就是将煤矸石、粉煤灰等转变成人造土壤,然后开展造地等大规模的应用进而实现大规模固废消纳。
这种人工造土的过程涉及破碎、混料等多个技术环节,主要生产成本为工艺过程中的能耗。为了有效降低人造土生产加工的成本,需要尽量放大规模同时减少每个环节的能耗。混料环节是一个重要的工艺过程,采用传统的混合搅拌的方法涉及到较高的能量消耗进而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如果能够根据人工造土的需求特点,开发低能耗的混料工艺装置,对于有效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混料技术难以降低能耗的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煤矸石人造土的低能耗自重式混料装置,充分利用物料的重力势能,在物料下降过程中通过其与漏网之间的撞击与碰撞实现物料的分散与混合,同时,采用雾化加湿方法,减少扬尘现象,且可补充成料中必不可少的水分,利用该装置可实现以煤矸石、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的人造土的低成本、规模化生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煤矸石人造土的低能耗自重式混料装置,包括运输皮带1、进料口2、多层漏网3、混料筒仓4、出料口5、装料带6、支撑底座7、雾化加湿口8、监测平台9;其中,混料筒仓4底部设有支撑底座7,且混料筒仓4底部开有出料口5,上方开有进料口2和雾化加湿口8,内部设置有多层漏网3,侧壁设有监测平台9;所述运输皮带1连接在进料口2处,装料带6连接在出料口5处。
还包括报警器10,其中所述报警器10与监测平台9连接。
优选地,所述进料口2包括煤矸石进料口21、粉煤灰进料口22、改良剂进料口23,且煤矸石进料口21、粉煤灰进料口22、改良剂进料口23上分别连接有运输皮带1。
优选地,所述雾化加湿口8为一个或多个,当雾化加湿口8的数量为一个时,设置在混料筒仓4的顶部,当雾化加湿口8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雾化加湿口8沿着混料筒仓4顶盖的周向均匀布置。
优选地,所述多层漏网3的具体层数结合实际调整设计,包括凹形漏网31和凸形漏网32,其中凹形漏网31和凸形漏网32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在混料筒仓4内部。
优选地,所述装料带6的长度能够调节,以匹配不同型号与高度的运输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未经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4570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控制动建压模块
- 下一篇:一种橡胶轮胎垫布平整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