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轨道交通车载感知系统测试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2223450392.0 | 申请日: | 2022-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93197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贺键;袁彬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8 | 分类号: | G01M17/08;G01S7/40;G01S7/497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吴刚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交通 车载 感知 系统 测试 平台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交通车载感知系统测试平台,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包括:轨道小车、电源系统、传感器安装平台和主机固定架,电源系统、传感器安装平台和主机固定架搭载在轨道小车上;传感器安装平台搭载车载感知系统传感器;主机固定架搭载车载感知系统主机;电源系统为轨道交通车载感知系统测试平台供电。通过传感器安装平台可以搭载车载感知系统传感器,主机固定架可以搭载车载感知系统主机,车载感知系统主机与车载感知系统传感器电连接以组成车载感知系统,车载感知系统上电运行后,轨道小车搭载车载感知系统在指定工况的线路沿轨道运行,能够长时间重复地测试车载感知系统,能够提高测试效率和测试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车载感知系统测试平台。
背景技术
地铁列车智能感知运行前方环境的主动检测方案可通过车载智能感知系统实现,而自主感知系统则通过雷达和机器视觉等对周围环境,包括前方轨行区列车、人员和障碍物等进行高可靠感知识别,实现故障情况下无需司机参与的净空检测,最大限度确保行车安全。
但是,目前的列车自主智能感知系统的功能实现上,通常是基于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迁移,使用图像、毫米波雷达或激光雷达等进行检测,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算法续进行相应的外界环境情况的感知等。由于外界因素,如天气较差时,采集图像不清晰,造成最终的检测精度不高,而采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时,如果本身检测上发生问题,如本身故障导致采集的环境的点云不准确,同样会造成最终检测精度的缺失。所以车载智能感知系统需要大量测试验证,积累海量数据实现最优应用。
相关技术中,列车自主智能感知系统通过随列车运行联调测试,但随列车联调需要协调现场测试资源,且现场环境的基础设施一般不具备更改、拆除或添加的权限,可见相关技术中现场测试环境不具备长时间和重复性的验证测试条件,导致测试效率较低且测试效果不理想。如何提高轨道列车智能感知系统的测试效率是目前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交通车载感知系统测试平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交通车载感知系统测试平台,包括:轨道小车、电源系统、传感器安装平台和主机固定架,所述电源系统、所述传感器安装平台和所述主机固定架搭载在所述轨道小车上;
所述传感器安装平台搭载车载感知系统传感器;
所述主机固定架搭载车载感知系统主机;
所述电源系统为所述轨道交通车载感知系统测试平台供电。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载感知系统测试平台,所述传感器安装平台包括底座、连接件和升降平台,所述底座与所述轨道小车固定连接;
在所述底座上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多个固定位,所述水平方向垂直于轨道延伸方向;
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固定于任意一个所述固定位上;
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升降平台连接,所述升降平台搭载车载感知系统传感器。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载感知系统测试平台,所述连接件为第一伸缩件,所述第一伸缩件通过沿垂直方向伸缩来调节所述升降平台的高度。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载感知系统测试平台,所述传感器安装平台还包括:第二伸缩件,所述第二伸缩件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升降平台上,所述第二伸缩件通过沿所述水平方向伸缩来调节所述第二伸缩件的第二端的位置;
所述第二伸缩件的第二端用于固定所述车载感知系统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4503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化工巡检便于携带可伸缩听棒
- 下一篇:一种自行走装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