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受热均匀的凹型加热区电磁炉有效
申请号: | 202223401366.9 | 申请日: | 202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91604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9 |
发明(设计)人: | 钟小文;石勇峰;龙伟淘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嘉士德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7/00 | 分类号: | F24C7/00;F24C15/00;F24C15/08;F24C15/10;F24C15/06;F24C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76 | 代理人: | 高波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华口居委会***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受热 均匀 加热 电磁炉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受热均匀的凹型加热区电磁炉,涉及电磁炉领域,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中部设置有形变面板,所述形变面板常态下为凸面型,在受压力后产生弹性形变,所述炉体内在形变面板的底端设置有多组升降线圈,多组所述升降线圈的底端皆连接有自复位伸缩结构,多组所述升降线圈常态下与形变面板的间距相等。本实用新型设置两段式的弧形面板,使底端的面板具有形变能力,能够随着炒锅的弧度形变,同时在炉体内设置多组能够升降的线圈,配合形变面板的形变而升降,达到适配不同底部弧度炒锅的目的,从而更好的对不同底部弧度炒锅均匀加热,使不同底部弧度炒锅皆能够在凹型加热区上均匀受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炉领域,具体为受热均匀的凹型加热区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利用电磁感应现象涡旋电流的焦耳热效应使导体升温,从而实现加热,常见的电磁炉多为平面式,而采用凹型结构的电磁炉能够更好的适应中式炒锅。
现有的凹型加热区电磁炉多在炉体内设置凹型的炉盘线圈,并在炉体顶面采用凹型的耐热陶瓷面板,在使用时用户将炒锅放置在凹型的耐热陶瓷板上,凹型的炒锅与凹型的耐热陶瓷板能够相互配合,扩大与炉盘线圈的感应面积,因此,凹型的加热区电磁炉的功率往往远大于平面形的加热区电磁炉,更适合中式炒锅的爆炒。
但现有的凹型加热区电磁炉的凹型耐热陶瓷面板多没有形变能力,在用户使用底部弧度不同的炒锅时,当炒锅弧度与凹型耐热陶瓷面板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炒锅的底端与面板之间的距离远大于炒锅中部与面板之间的距离,使炒锅的底端受热功率降低,造成现有的凹型加热区电磁炉不易均匀的对不同底面弧度的炒锅均匀加热。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受热均匀的凹型加热区电磁炉,以解决现有的凹型加热区电磁炉不易均匀的对不同底面弧度的炒锅均匀加热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受热均匀的凹型加热区电磁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中部设置有形变面板,所述形变面板常态下为凸面型,在受压力后产生弹性形变,所述炉体内在形变面板的底端设置有多组升降线圈,多组所述升降线圈的底端皆连接有自复位伸缩结构,多组所述升降线圈常态下与形变面板的间距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两段式的弧形面板,使底端的面板具有形变能力,能够随着炒锅的弧度形变,同时在炉体内设置多组能够升降的线圈,配合形变面板的形变而升降,达到适配不同底部弧度炒锅的目的,从而更好的对不同底部弧度炒锅均匀加热,使不同底部弧度炒锅皆能够在凹型加热区上均匀受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炉体的顶端设置有固定面板,所述固定面板的底端连接有形变面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面板部分能够适配大部分的炒锅弧度,形变面板受炒锅的底端挤压后能够形变贴合炒锅,从而适应不同的炒锅弧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炉体在固定面板的底端通过支撑结构设置有固定线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面板部分通过固定线圈对炒锅加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炉体的两侧皆设置有散热风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散热风扇为炉体内散热,防止热量堆积烧坏炉体内的电气组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组所述散热风扇的吹风方向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大大提高空气流经炉体内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炉体内的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形变面板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金属编织网、封装石墨烯、金属编织网、弹性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形变面板在形变的同时,与炒锅的锅底贴合,柔性的形变面板内的封装石墨烯导热性能远大与铁锅的导热性,将炒锅上的热量快速分散,能够进一步的提升电磁炉的均热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嘉士德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嘉士德电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4013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