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负载输出电源有效
申请号: | 202223273266.2 | 申请日: | 2022-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93714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杨焱兴;陈业震;陆晓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64;H01R13/52;H01R13/533;H05K5/02;H05K5/06;H02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亿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9 | 代理人: | 陈霁 |
地址: | 518043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街道香***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载 输出 电源 | ||
一种多负载输出电源,包括导电体组件和多个输出端子,导电体组件包括多组导电体,每组导电体包括至少两个正极触点和至少两个负极触点,至少两个正极触点与电源的一个正极电路连接,至少两个负极触点分别与电源中的多个负极电路连接;多个输出端子中至少两个输出端子与每组导电体电连接,以使外部负载从电源中取电。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在导电体上设置更多的正、负极触点来扩充外部负载输出端子的数量,大大提升电源的负载输出能力。另外本申请的实施例简化了装配工艺,一方面降低了制作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负载输出电源。
背景技术
户外电源的负载输出端子通常设置在电源的外部,通过多个负载输出端子可以同时向多个负载提供电能。如图1所示,负载输出端子由板端与线端组成,板端与线端对插连接,外部设置防护壳进行密封,板端与电源内的单板电连接,线端用于连接外部负载。由于电源内部单板上的输出线路决定了户外电源的外部负载输出端子的数量,因此在户外电源大小一定的情况下,单板所能支持的负载输出端子的数量无法再进行扩充,制约了户外电源的负载输出能力。
另外,板端通过螺钉固定在电源外壳上,板端铜排通过端子座、螺钉与单板固定连接,防护壳与板端通过板端扳手扣紧。可见,户外电源在生产过程中螺钉装配工序繁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多负载输出电源,电源内部设置具有多个正、负极触点的导电体,导电体与单板输出线路连接,线端直接与导电体的正、负极触点连接,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在导电体上设置更多的正、负极触点来扩充外部负载输出端子的数量,达到了提升电源的负载输出能力的目的,并实现输出端子的高密布置。由于线端可以直接连接到导电体的正、负极触点,不使用板端,因此相较于繁多的板端装配工序,本申请的实施例大大简化了装配工艺,一方面降低了制作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此,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负载输出电源,包括:导电体组件,包括多组导电体,每组导电体包括至少两个正极触点和至少两个负极触点,至少两个正极触点与电源的一个正极电路连接,至少两个负极触点分别与电源中的不同负极电路连接;多个输出端子,其中至少两个输出端子与每组导电体电连接,以使外部负载从电源中取电。
多个输出端子通过导电体直接与电源连接,省去了板端结构,节省了较多繁杂的装配工序,通过具有多个正极触点和多个负极触点的导电体结构可以扩充更多的负载输出端子,大大提高了电源的对外输出能力,这种结构受电源外部尺寸的约束较小,可以根据负载输出的需要选用具有不同数量触点的导电体,高密度布置输出端子,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组导电体包括:正极铜排、以及至少两个负极铜排;正极铜排的输入端与电源的正极电路连接,正极铜排的输出端包括至少两个正极触点;至少两个负极铜排的输入端分别与电源的不同负极电路连接,至少两个负极铜排的输出端包括至少两个负极触点。
采用一个铜排上的两个正极触点可以分别对两个输出电子供电,能够减少铜排材料的用量。正极铜排与负极铜排均通过输入端从电源取电,至少两个负极铜排包括至少两个负极触点,每个负极触点与一个输出端子连接,用于对一个输出端子独立计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单板;导电体组件与单板焊接固定。
导电体组件与单板焊接后建立电连接,满足单板对外部负载供电的需求,电源可以选用具有更多触点的导电体组件提升对外输出的能力,满足多负载输出的需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组导电体设置卡接部,单板上对应每组导电体设置于卡接部配合的卡接槽;每组导电体通过卡接部和卡接槽与单板卡接固定。
每组导电体与单板之间通过卡接固定的方式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导电体与单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2732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