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高层建筑内收改造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23198585.1 | 申请日: | 2022-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86686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于宗飞;郑春林;陈硕晖;王小瑞;兰春光;冯有忠;阴泰越;张弛;张霄;黄中营;张晓迎;孟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B1/24;E04B1/58;E04B5/00;E04B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刘培君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高层建筑 改造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高层建筑内收改造结构,包括新增竖向外框柱和新增斜向外框柱,新增竖向外框柱对应内收改造层的原外框柱设置于内收改造后的边缘位置,相邻新增竖向外框柱之间对应设有新增连梁,且内收改造起始层上方的新增竖向外框柱外侧的建筑结构统一拆除;新增斜向外框柱顶端与新增竖向外框柱底端连为一体,其底端向外侧倾斜并与内收改造起始层下方某一楼层的原外框柱固定相连,其柱体贯穿沿途楼层的连系梁并于贯穿位置与对应楼层的连系梁固定相连,且相邻新增斜向外框柱之间设有新增连梁。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工程体量小,不需要大面积拆除原建筑结构,施工方便,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改造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高层建筑内收改造结构。
背景技术
超高层建筑结构在改造时,可能会面临着上部改造部分结构的外形尺寸小于原结构(如规划需求、建筑要求、整体结构安全、荷载限制等原因),因此外框柱需要进行内收改造。新结构设计中,常规外框柱内收的做法是采用框架或框梁托柱的做法,但在超高层改造中并无成熟的外框柱内收的结构形式及其施工方法,若按常规做法采用框架或框梁托柱的形式,框架或框梁需要做的很大,会大大降低整个楼层的层高,影响使用效果,而且施工时,因托梁或框梁截面大大增加,需要拆除整层混凝土楼板,施工量巨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超高层建筑内收改造结构,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高层建筑内收改造结构,包括新增竖向外框柱和新增斜向外框柱,所述新增竖向外框柱对应内收改造层的原外框柱设置于内收改造后的边缘位置,相邻新增竖向外框柱之间对应内收改造层的边梁设置有新增连梁,且内收改造起始层上方的新增竖向外框柱外侧的建筑结构统一拆除;
所述新增斜向外框柱顶端与新增竖向外框柱底端连为一体,其底端向外侧倾斜并与内收改造起始层下方某一楼层的原外框柱固定相连,其柱体贯穿沿途楼层的连系梁并于贯穿位置与对应楼层的连系梁固定相连,且相邻新增斜向外框柱之间对应沿途楼层的边梁设置有新增连梁;
为平衡新增斜向外框柱的水平压力,所述新增斜向外框柱顶端对应楼层处设置有若干道水平斜撑,所述水平斜撑一端与新增斜向外框柱或新增连梁固定相连,另一端与核心筒或连系梁固定相连,且若干道水平斜撑交叉相连并于核心筒和新增斜向外框柱之间形成一网状拉结结构;
为平衡新增斜向外框柱的水平拉力,所述新增斜向外框柱底端对应楼层处设置有若干道水平斜撑,所述水平斜撑一端与原外框柱或边梁固定相连,另一端与核心筒或连系梁固定相连,且若干道水平斜撑交叉相连并于核心筒和原外框柱之间形成一网状拉结结构。
优选地,所述新增斜向外框柱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不大于20°,以免造成水平力过大。
优选地,为保证新增斜向外框柱的有效生根,所述新增斜向外框柱底端所在楼层内的柱体包括上段的矩形柱和下段的连接背板,所述矩形柱与原外框柱等宽设置,其远离原外框柱一侧的柱面板与连接背板顶端一体相连,且其两侧柱面板靠近原外框柱的一侧一体连接有连接侧板,两侧连接侧板与矩形柱和原外框柱之间的开口通过水平设置的封口盖板封堵,且封口盖板顶端与新增斜向外框柱底端所在楼层上方楼层处设置的连系梁顶端平齐,所述连接侧板与连接背板固定相连,二者底端平齐并通过水平设置的定位板与原外框柱固定相连,且定位板、连接侧板、连接背板、封口盖板和对应段落的矩形柱及原外框柱在新增斜向外框柱底端所在楼层内将其内部的空间围合密封。
优选地,为提高新增斜向外框柱的结构强度,所述矩形柱和原外框柱之间对应原外框柱内部肋板的位置及矩形柱柱底位置设置有加劲肋板。
优选地,两块加劲肋板之间段落对应的连接侧板处开设有操作口,且操作口处通过封口侧板封堵严密,下方加劲肋板施工时,焊接人员可从操作口处进行焊接,避免了仰焊和锐角焊缝,从而保证了焊接连接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1985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楼层内板凳式吊装运输及就位系统
- 下一篇:一种隐框玻璃幕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