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有效
| 申请号: | 202223158859.4 | 申请日: | 2022-1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9088527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 发明(设计)人: | 黄维正;李世豪;张锦育;延领;方彩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乔丹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3B13/22 | 分类号: | A43B13/22;A43B7/142;A43B5/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达文创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96 | 代理人: | 芮爽 |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湖***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够 提高 防滑 运动 鞋底 运动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其中,运动鞋底包括大底连接于大底上表面的中底;大底包括覆盖前脚掌的脚尖至足弓区域的第一大底、覆盖足弓至后脚跟区域的第二大底、对应足弓区域设置在大底的触地面的通槽、容纳在大底与中底之间对应开设通槽的位置所形成的容纳空间中的支撑部;第一大底和第二大底的触地面均设置若干条并排排列的、由形状不规则的若干个防滑单元首尾相接形成的防滑凸起;制成支撑部的材料硬度大于制成大底、中底的材料硬度。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确保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不会出现打滑的现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背景技术
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鞋底是一双鞋子最重要的部件,其不仅起到最主要的防护作用,且鞋子的弹性、防滑性及舒适度都取决于鞋底的结构及材料。
为了提高行走时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降低行走时地面对足部关节的冲击,尤其是在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中,鞋底不仅要提供一定的弹力,最主要的是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及抓地力来配合运动员做各个方向的爆发性动作,例如,在羽毛球运动中,运动员在击打背后球时,需要快速后撤,运动员做后撤动作时,主要是依靠前掌脚尖部位提供摩擦力,运动员在做急停转向动作时,鞋底前掌不仅要提供足够的抓地力还要提供侧向的摩擦力,目前的运动鞋鞋底还不能满足现有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能够确保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不会出现打滑的现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所述中底连接于大底的上表面;所述大底包括:第一大底,对应覆盖前脚掌的脚尖至足弓区域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其中,所述第一大底的表面设置若干条并排排列的第一防滑凸起,所述第一防滑凸起由形状不规则的若干个第一防滑单元首尾相接形成;所述若干条第一防滑凸起的尺寸不相同,从位于脚尖位置开始向足弓位置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一防滑凸起的长度逐渐减小;第二大底,对应覆盖足弓至后脚跟区域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其中,所述第二大底的表面设置若干条并排排列的第二防滑凸起,所述第二防滑凸起由形状不规则的若干个第二防滑单元首尾相接形成;所述若干条第二防滑凸起的尺寸不相同,从位于后跟边缘位置开始向足弓位置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二防滑凸起的长度逐渐减小;通槽,对应足弓区域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支撑部,容纳在所述大底与所述中底之间对应开设所述通槽的位置所形成的容纳空间中;其中,制成所述支撑部的材料硬度大于制成所述大底、中底的材料硬度。
其中,所述支撑部为碳板片;所述支撑部的形状为长方形,其长边沿着与所述鞋底横断面垂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支撑部的尺寸大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尺寸。
其中,所述大底还包括第三分隔带,设置在触地面且对应足弓区域;其中,所述第三分隔带环绕所述通槽设置,所述第三分隔带所形成的区域形状由若干个三角形形成的不规则多边形,与所述通槽的形状相同,但面积大于所述通槽的面积。
其中,所述第一大底还包括第一分隔带,设置在触地面且对应脚尖边缘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分隔带由若干个弧形的第一分隔单元首尾相接形成;每个第一分隔单元的弧度不同;所述第二大底还包括第二分隔带,设置在触地面且对应后跟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分隔带由若干个弧形的第二分隔单元首尾相接形成;每个第二分隔单元的弧度不同。
其中,组成所述第一分隔带的第一分隔单元的数量为3,且位于中间位置的第一分隔单元的弧形开口方向朝向脚尖;组成所述第二分隔带的第二分隔单元的数量为3,且位于中间位置的第二分隔单元的弧形开口方向朝向后跟边缘。
其中,所述中底包括:外环部,环绕所述大底边缘进行设置;第一支撑部,对应前脚掌外侧部位在所述外环部上形成;第二支撑部,对应脚跟部位在所述外环部上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乔丹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乔丹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1588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铁尘泥冶炼废料收集装置
- 下一篇:一种代替钣金件压铆的旋铆夹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