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器件耦合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2223038969.7 | 申请日: | 2022-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84972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7 |
发明(设计)人: | 滕向重;汤洪涛;熊轶;吴生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2 | 分类号: | G02B6/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3 | 代理人: | 许伟群;孙亚芹 |
地址: | 266555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器件 耦合 夹具 | ||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光器件耦合夹具,包括:顶面固定装置,设置有第一探针连接部;底面固定装置,设置有第二探针连接部,与第一探针连接部相对设置,底面固定装置支撑连接顶面固定装置;第一探针矩阵,包括若干探针,嵌设连接第一探针连接部,且第一探针矩阵中探针的端部伸出所述第一探针连接部并朝向所述第二探针连接部;第二探针矩阵,包括若干探针,嵌设连接所述第二探针连接部,且所述第二探针矩阵中探针的端部伸出所述第二探针连接部并朝向所述第一探针连接部。本申请提供的光器件耦合夹具,通过第一探针矩阵和第二探针矩阵实现光器件上电连接器的两面同时加电,方便光器件测试过程中的对光器件加电,以方便进行光器件生产过程中的实验测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纤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器件耦合夹具。
背景技术
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应用市场快速发展,给数据流量带来了爆炸性增长,光通信技术以其独有的速度快、带宽高、架设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已在各个行业领域逐步取代传统的电信号通讯。而在光通信技术中,光模块是实现光电信号相互转换的工具,是光通信设备中的关键器件之一,并且随着光通信技术发展的需求光模块的传输速率不断提高。
在一些光模块中包括光收发组件,光收发组件包括光接收器件和光发射器件,光接收器件和光发射器件通过柔性电路板电连接电路板。而在光模块生产过程中,光接收器件和光发射器件组装完成后通常需要进行一定的测试,如电路稳定测试、光耦合测试等,再与电路板装配等。为了完成各种测试,通常需要对光接收器件和光发射器件进行电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器件耦合夹具,用于方便测试过程中光器件的电连接,以方便进行光器件生产过程中的实验测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光器件耦合夹具,用于光器件电连接测试装置,包括:
顶面固定装置,设置有第一探针连接部;
底面固定装置,设置有第二探针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探针连接部相对设置,所述底面固定装置支撑连接所述顶面固定装置;
第一探针矩阵,包括若干探针,嵌设连接所述第一探针连接部,且所述第一探针矩阵中探针的端部伸出所述第一探针连接部并朝向所述第二探针连接部;
第二探针矩阵,包括若干探针,嵌设连接所述第二探针连接部,且所述第二探针矩阵中探针的端部伸出所述第二探针连接部并朝向所述第一探针连接部。
本申请提供的光器件耦合夹具中,顶面固定装置上的第一探针连接部连接第一探针矩阵,底面固定装置上的第二探针连接部连接第二探针矩阵,第一探针矩阵和第二探针矩阵分别包括若干探针,第一探针矩阵中探针的端部与第二探针矩阵中探针的端部相向设置。进而但将光器件装配至光器件耦合夹具上时,光器件上的电连接器位于第一探针矩阵端部和第二探针矩阵端部之间且使第一探针矩阵中的探针和第二探针矩阵中的探针对应接触连接电连接器上的焊盘。如此本申请提供的光器件耦合夹具,通过第一探针矩阵和第二探针矩阵实现光器件上电连接器的两面同时加电,方便光器件测试过程中的对光器件加电,以方便进行光器件生产过程中的实验测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器件耦合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器件耦合夹具的分解示意图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0389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