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山茶油加工用脱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2716658.5 | 申请日: | 202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8665947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林安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化县祥山大果油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1B3/00 | 分类号: | C11B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陈天林 |
地址: | 3625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山茶 工用 脱色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山茶油加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山茶油加工用脱色装置,包括底板和盛放框,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所述第一竖板的内侧固定设置有横板,所述横板的前侧壁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两侧壁均开设有开口,所述盛放框插接于通槽的内部,所述盛放框的底部固定设置有过油网,所述盛放框的内壁且位于过油网的上表面放置有多个脱色球,所述第二竖板的内侧转动设置有转杆,所述转杆的杆壁固定套接有U型板,所述U型板的内侧两端均固定设置有储油桶。本实用新型能够对山茶油进行自动化脱色工作,且无需对脱色后的山茶油进行过滤,简化了加工流程,提升了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山茶油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山茶油加工用脱色装置。
背景技术
山茶油取自山茶属山茶科油茶树的种籽,山茶油中含有丰富的亚麻酸,在山茶油加工过程中,由于山茶油的颜色较深,需要对山茶油进行脱色后进行使用。
传统的山茶油加工用脱色装置都是将吸附剂投入至山茶油中,然后对山茶油进行搅拌,利用吸附剂进行脱色,这种方式在脱色后,还需要通过过滤操作以滤除吸附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山茶油加工用脱色装置都是将吸附剂投入至山茶油中,然后对山茶油进行搅拌,利用吸附剂进行脱色,在脱色后,还需要通过过滤操作以滤除吸附剂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山茶油加工用脱色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山茶油加工用脱色装置,包括底板和盛放框,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所述第一竖板的内侧固定设置有横板,所述横板的前侧壁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两侧壁均开设有开口,所述盛放框插接于通槽的内部,所述盛放框的底部固定设置有过油网,所述盛放框的内壁且位于过油网的上表面放置有多个脱色球,所述第二竖板的内侧转动设置有转杆,所述转杆的杆壁固定套接有U型板,所述U型板的内侧两端均固定设置有储油桶,两个所述储油桶的内侧表面均偏心开设有出油口,所述第二竖板的外侧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转杆的外侧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横板的下侧设置有导流机构。
优选的,所述导流机构包括导流壳和导流管,所述导流壳设置于横板的下侧,所述导流壳的上表面与通槽的下侧开口固定连接,所述导流壳的下侧且位于下侧所述储油桶的出油口的正上方开设有通孔,所述导流管固定安装在通孔的内部。
优选的,两侧所述储油桶的侧壁均固定设置有出油管。
优选的,所述盛放框的前侧固定设置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把手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路。
优选的,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万向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山茶油加工用脱色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山茶油加工用脱色装置,通过电机带动U型板转动,即将下侧储油桶旋转至盛放框的上侧,使得储油桶内的山茶油向下流动至盛放框内,经脱色球脱色后流入导流壳,再经导流管流入下侧储油桶内,即能够能够对山茶油进行自动化脱色工作,且无需对脱色后的山茶油进行过滤,简化了加工流程,提升了生产效率。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对山茶油进行自动化脱色工作,且无需对脱色后的山茶油进行过滤,简化了加工流程,提升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山茶油加工用脱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盛放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储油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化县祥山大果油茶有限公司,未经德化县祥山大果油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7166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深度可调的钻孔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生物秸秆粉碎除尘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