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二次换热空调有效
申请号: | 202222671604.1 | 申请日: | 2022-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8410096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苗庆成;周红鑫;马金帅;刘纪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民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063 | 分类号: | F24F1/0063;F24F11/74;F24F11/89;F24F11/64;F24F11/65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知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90 | 代理人: | 高凤全 |
地址: | 276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空调 | ||
本申请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公开一种二次换热空调,包括:空调本体、冷媒换热器、二次换热组件和风机。空调本体具有出风口,且内部限定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冷媒换热器设置于第一风道内;二次换热组件一端与冷媒换热器连接,另一端设有室内换热器,且二次换热组件与冷媒换热器连接的部分位于第一风道内,设有室内换热器的部分设置于第二风道内;风机设置于第二风道内,且位于室内换热器的一侧,在本申请中,能够有效地调节气流温度,将出风气流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可避免因出风气流的温度骤降而导致出风较为刺骨的情况,提高空调出风的舒适性,增强用户使用体验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电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二次换热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必不可少的家电,用户对空调的需求也不仅仅停留在制冷或者制热功能上,对于空调的送风形式及送风的舒适性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这也加速了空调行业的多样性发展。
相关技术中存在一种空调,空调室内机为避免冷风吹人通常采用调整导风板角度以调整出风方向,以及在导风板、百叶等部件上开孔等弱化气流的方式,虽然这些设计可以柔化出风,增强送风的舒适性,但是空调仍直接采用冷媒换热器对室内进行制冷,而由于冷媒换热器的制冷量较高,容易导致出风气流的温度骤降,使空调的出风较为刺骨,影响出风的舒适性。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通过单一的冷媒换热器对室内进行制冷,易导致空调的出风较为刺骨,降低空调出风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换热空调,能够有效地调节气流温度,将出风气流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可避免因出风气流的温度骤降而导致出风较为刺骨的情况,提高空调出风的舒适性,增强用户使用体验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换热空调,包括:空调本体、冷媒换热器、二次换热组件和风机。空调本体具有出风口,且内部限定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冷媒换热器设置于第一风道内;二次换热组件一端与冷媒换热器连接,另一端设有室内换热器,且二次换热组件与冷媒换热器连接的部分位于第一风道内,设有室内换热器的部分设置于第二风道内;风机设置于第二风道内,且位于室内换热器的一侧。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二次换热空调,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在空调本体内安装二次换热组件,并使二次换热组件一端与第一风道内的冷媒换热器连接,而在二次换热组件的另一端安装室内换热器,且使室内换热器处于第二风道内,从而在启动第二风道内的风机使空调出风时,可使出风气流经过二次换热组件的室内换热器后再由出风口排向室内,相对于传统空调直接采用冷媒换热器对室内进行制冷,由于冷媒换热器的制冷量较高,容易导致出风气流的温度骤降,使空调的出风较为刺骨,影响出风的舒适性,进而利用二次换热组件作为中间缓冲,有助于缓和冷媒换热器的制冷量,能够有效地调节气流温度,将出风气流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可避免因出风气流的温度骤降而导致出风较为刺骨的情况,提高空调出风的舒适性,增强用户使用体验感。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二次换热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气流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民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民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6716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