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无刷双馈绕线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2222640363.4 | 申请日: | 2022-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8587011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发明(设计)人: | 崔斌;康会彬;罗怀林;孙宏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创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24 | 分类号: | H02K5/24;H02K5/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55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无刷双馈绕线 电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无刷双馈绕线电机,包括无刷双馈绕线电机主体,所述无刷双馈绕线电机主体的下端外表面的左右两侧固定安装有电机减震支座,所述电机减震支座两侧外表面的下部固定安装有侧耳板,所述无刷双馈绕线电机主体中部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接线盒,所述无刷双馈绕线电机主体的一端外表面设置有输出轴,所述电机减震支座包括基座、第一滑套、第一导杆、连接板、阻尼器、碟形弹簧、活动板、第二导杆、第二滑套与拉伸弹簧,且所述连接板固定安装于无刷双馈绕线电机主体的下端外表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无刷双馈绕线电机,具备便于对无刷双馈绕线电机主体进行减震,减震效果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刷双馈绕线电机减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无刷双馈绕线电机。
背景技术
无刷双馈电机是由两台绕线式异步电机自级联演变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机,它同时具有同步电机和异步电机特点。
目前对无刷双馈绕线电机使用过程中,通常直接固定在支撑部件上,这样其工作时产生的震动较大,会影响电机的工作,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11880231U的一篇中国专利文件中,记载了一种无刷电机的减震固定装置,该专利通过设置减震弹簧进行减震,但是,弹簧被挤压后,会有回弹的力,会导致电机更加的震动,减震效果不佳,的给人们的使用过程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无刷双馈绕线电机。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无刷双馈绕线电机,具备便于对无刷双馈绕线电机主体进行减震,减震效果好等优点,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无刷双馈绕线电机,包括无刷双馈绕线电机主体,所述无刷双馈绕线电机主体的下端外表面的左右两侧固定安装有电机减震支座,所述电机减震支座两侧外表面的下部固定安装有侧耳板,所述无刷双馈绕线电机主体中部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接线盒,所述无刷双馈绕线电机主体的一端外表面设置有输出轴,所述电机减震支座包括基座、第一滑套、第一导杆、连接板、阻尼器、碟形弹簧、活动板、第二导杆、第二滑套与拉伸弹簧,且所述连接板固定安装于无刷双馈绕线电机主体的下端外表面。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位于基座的上部,一组所述电机减震支座中所述第一滑套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第一滑套固定安装于基座上端外表面的左右两侧,通过设置的第一滑套,便于对第一导杆进行定位。
优选的,一组所述电机减震支座中所述第一导杆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第一导杆固定安装于连接板下端外表面的左右两侧,且所述第一导杆贯穿第一滑套,所述第一导杆的下部伸入到基座的内部,且所述第一导杆的外壁与第一滑套之间为滑动连接,便于增加第一导杆升降的稳定性。
优选的,一组所述电机减震支座中所述第二导杆、阻尼器、拉伸弹簧与第二滑套的数量均为两组,且两组所述第二导杆固定安装于基座内腔的左右两侧,所述碟形弹簧固定安装于基座内腔中部的底端,两组所述阻尼器固定安装于活动板下端外表面的左右两侧,所述阻尼器的下端外表面与基座的内壁固定连接,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碟形弹簧的上端外表面与活动板下端外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套固定安装于活动板的两端外表面,所述第二滑套活动套接于第二导杆的外壁,所述拉伸弹簧活动套接于第二导杆上部的外壁,便于使用。
优选的,所述第二滑套与第二导杆的外壁之间为滑动连接,所述活动板的下端外表面通过阻尼器、碟形弹簧与基座内腔的底部弹性连接,所述拉伸弹簧固定安装于第二滑套的上端外表面与基座内腔的上部之间,增加减震的效果。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无刷双馈绕线电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创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创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6403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菌型超细纤维基底聚氨酯面料
- 下一篇:一种PCB真空吸附式传输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