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混煤燃烧的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2222608954.3 | 申请日: | 2022-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8763355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聂军;刘国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B40/00 | 分类号: | F23B40/00;F23K3/14;F23J15/02;F23J1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29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燃烧 锅炉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混煤燃烧的锅炉,涉及混煤燃烧锅炉技术领域,包括基座构件和进料机构,所述基座构件的顶侧设置有螺栓装配的锅炉结构,所述基座构件的一端上方设置有与锅炉结构套接连接的进料机构,所述基座构件的另一端上方设置有与锅炉结构套接连接的净气组件;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利用在进料机构中,利用电动机驱动螺旋绞龙进行旋转输出,通过螺旋绞龙的旋转输出,既能将输出的煤进行充分的混合,又能够将煤稳定的输出到锅炉之中进行燃烧处理,增加锅炉运行的安全性,达到节约有限能源的目的,同时还能保护环境,充分提高燃烧效率,提高机组经济效益,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达到实际应用的目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煤燃烧锅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混煤燃烧的锅炉。
背景技术
燃煤是锅炉运行的主要原料,根据锅炉的种类不同,对于燃煤的标准也不同,为了保证锅炉的运行效率,需要加强对燃煤的管理,提高燃煤质量,确保锅炉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燃烧混煤包括主动混烧和被动混烧,这主要是由于电站锅炉供煤不稳定而引起的,掺配煤技术,主要是充分利用中、低热值煤与高热值煤混配,保证燃煤的低位发热量和控制燃煤的灰分。
现有的混煤燃烧锅炉在使用时,经常会出现非停及降负荷、环保超标,锅炉运行的安全性较差,而且具有燃烧效率低下等各类事件,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适用于混煤燃烧的锅炉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适用于混煤燃烧的锅炉,该适用于混煤燃烧的锅炉主要是利用在进料机构中,利用电动机驱动螺旋绞龙进行旋转输出,通过螺旋绞龙的旋转输出,既能将输出的煤进行充分的混合,又能够将煤稳定的输出到锅炉之中进行燃烧处理,增加锅炉运行的安全性,达到节约有限能源的目的,同时还能保护环境,充分提高燃烧效率,提高机组经济效益,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达到实际应用的目标。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适用于混煤燃烧的锅炉,包括基座构件和进料机构,所述基座构件的顶侧设置有螺栓装配的锅炉结构,所述基座构件的一端上方设置有与锅炉结构套接连接的进料机构,所述基座构件的另一端上方设置有与锅炉结构套接连接的净气组件;
所述进料机构包括第一固定块、混合舱、进煤口、电动机、螺旋绞龙、进料管、单向阀片,所述第一固定块设置在基座构件的一端上方,所述第一固定块的顶侧设置有混合舱,且所述混合舱的顶侧设置有进煤口,所述混合舱的一侧设置有电动机,且所述电动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螺旋绞龙,所述螺旋绞龙的外侧设置有一端内侧安装单向阀片的进料管。
进一步改进于,所述螺旋绞龙呈螺旋状构造,所述进料管与单向阀片呈单向输出结构,所述进料管与混合舱相互垂直。
进一步改进于,所述基座构件包括固定基座、螺栓侧架、涵道板、螺栓基座和排灰阀管,所述固定基座的顶侧设置有螺栓侧架,且所述螺栓侧架的顶端内侧设置有涵道板,所述涵道板的顶侧设置有螺栓装配的螺栓基座,所述涵道板的底侧设置有螺栓装配的排灰阀管。
进一步改进于,所述锅炉结构包括内壳体、外壳体、隔热瓦、底筛网、电动旋转座、钢条刷、顶置网、炉盖、锅盖、锅体、进水管、单向液阀和蒸汽管,所述内壳体设置在所述螺栓基座的顶侧,所述内壳体的外侧设置有外壳体,且所述外壳体的外侧设置有多组环形分布的隔热瓦,所述内壳体的内底侧设置有底筛网,且所述底筛网的顶侧设置有连接电动旋转座输出端的钢条刷,所述电动旋转座的顶侧设置有轴承连接的顶置网。
进一步改进于,所述内壳体的顶侧设置有炉盖,且所述炉盖的内边侧设置有安装锅盖的锅体,所述锅盖的一端上方设置有螺栓套接的进水管,且所述进水管的一端设置有单向液阀,所述锅盖的另一端上方设置有螺栓套接的蒸汽管。
进一步改进于,所述净气组件包括第二固定块、折弯舱、进气管、净化舱和排气口,所述第二固定块设置在所述涵道板的另一端上方,所述第二固定块的顶侧设置有套接进气管的折弯舱,且所述折弯舱的顶侧设置有净化舱,所述净化舱的一侧设置有排气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6089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