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升降智慧影像采集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222505160.4 | 申请日: | 2022-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416532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 发明(设计)人: | 郭毅俊;赵兰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商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N23/50 | 分类号: | H04N23/50;H04N23/695;G03B17/56;F16M11/04;F16M11/18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李君 |
| 地址: | 510665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升降 智慧 影像 采集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升降智慧影像采集设备,包括框体、拍照模块和双轨升降模组,所述拍照模块和双轨升降模组设置在框体的内部,拍照模块设置在双轨升降模组上,拍照模块包括外壳、拍照部件、显示屏、单向透视玻璃和辅助控制板,所述外壳的前部开口,所述拍照部件和辅助控制板设置在外壳的内部,拍照部件和显示屏分别与辅助控制板相连,所述显示屏设置在外壳的顶部,所述单向透视玻璃倾斜设置在外壳的内部,且单向透视玻璃的一端接近或接触显示屏,拍照部件的镜头透过单向透视玻璃朝向外壳开口。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用户一边照着镜子观察与调整姿势和表情,一边完成拍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具有智能、方便、快捷、拍摄质量优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升降智慧影像采集设备,属于智慧影像采集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影像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人们可以通过影像设备,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舒适生活。
目前,人们可以通过影像设备进行影像的采集,比如证件相片和非证件相片的采集。但是目前的影像自助式采集设备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1、强感知拍照,需要用户主动配合:目前的自助式采集设备需要用户主动配合设备,并按照设备设定的要求站在指定位置,面向相机/摄像头完成拍照,并且用户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全程可强烈感知相机/摄像头的移动和拍照操作。现有这种技术需要用户主动配合才能完成拍照,体验感差,智能化程度低。
2、设备升降方式对用户身高范围适用性存在限制:目前的自助式采集设备,要么是将设备固定在外置的升降杆上,升降装置外露,不仅设备不稳定容易遭到损坏,而且由于升降杆伸缩行程的限制,对用户的身高范围适用局限性较大,不能适用于更多人群;要么设备固定放置桌面上,用户在使用时,设备的高度无法调节,只能通过调节椅子的升降来适应设备完成拍照,增加用户使用疲劳度,降低设备的实用性。
3、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多数自助式采集设备采用固定放置方式,用户通过调节所乘坐座椅的上升和下降,让上半身恰好在设备的拍照区域,以适应设备完成拍照操作。用户在调节椅子过程中,椅子有上升、下降和停止三种状态,若用户坐姿不规范,在椅子升降过程中,会出现用户跌落、座椅夹手、夹脚等安全问题。
4、延迟查看问题:目前的自助式采集设备,大多只能在用户完成拍摄后,通过其他图像输出界面将相片展示给用户,用户无法在拍照当下,实时观察调整自己的拍摄表情和姿态。这种情况导致用户需要重新拍摄多次,才能得到满意的相片。
5、眼神不正问题:目前的自助式采集设备,摄像头/镜头普遍设置在显示屏的边框之外,而在摄像头/镜头前方的用户,拍照时眼睛通常会注视显示屏,而非摄像头/镜头本身,导致无法拍摄到用户正视镜头的图像,使得被拍摄对象的眼部特征不够精确,产生眼神不正问题。
6、控制方式局限:目前常见的自助式采集设备,通常是整体一体化生产并出厂,即只能利用自带的控制模块来进行操控,无法满足一些商家希望使用其他电脑或控制端来操作采集设备的需求。
7、应用场景单一:目前常见的采集设备,设备摆放方式单一,无法灵活应用于更多场景。若想适应更多场景,需要重新研发新的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可升降智慧影像采集设备,该设备可以实现用户一边照着镜子观察与调整姿势和表情,一边完成拍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具有智能、方便、快捷、拍摄质量优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商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商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5051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