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极耳软包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2222384913.0 | 申请日: | 2022-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85485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肖湘;窦俊青;丁秋凤;平欢;李文俊;俞会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124 | 分类号: | H01M50/124;H01M50/105;H01M50/136;H01M50/531;H01M50/533;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唐颂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55 | 代理人: | 刘伟 |
地址: | 10240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极 耳软包 电池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无极耳软包电池,包括电芯、正极封装膜、负极封装膜,正极封装膜和负极封装膜分别包括导电层和不导电层,不导电层之间具有能够露出导电层的凹槽,电芯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正极片和负极片的极耳通过弯折的方式在电池内部通过凹槽分别与正极封装膜、负极封装膜的导电层电连接。本申请的无极耳软包电池,电芯的正极片外接极耳在电池内部与正极封装膜导电层电连接,负极片极耳也在电池内部与负极封状膜的导电层电连接,封装后不引出极耳,电池整体带电,省去极耳所占的空间,可以提高成组时的空间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极耳软包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能源匮乏和世界各国发展新能源政策等原因推动锂离子电池的大力发展。锂离子电池具有高功率密度、高工作电压、高使用寿命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使得它广泛的应用于信息技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随着电动汽车产业迅速发展,作为动力电源,锂离子电池的需求持续大幅增长。在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提升的同时,对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一种新型的复合集流体材料(金属导电层-高分子支撑层-金属导电层构成)在“点接触”内短路时,导电层在短路点受力开裂剥离或在短路大电流作用下瞬间熔断,毫秒内切断短路电流回路;在“面接触”内短路时,支撑层在短路面受热熔融收缩形成集流体结构局部坍塌,在热失控前切断短路电流回路。并且复合集流体中间层采用轻量化高分子材料,重量和厚度均比纯金属集流体有所降低,从而将电池内更多空间让给活性物质,实现了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复合集流体技术既可以解决电池内短路引发热失控的问题,又兼顾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寿命等性能。另外,无极耳结构电芯无需引出极耳结构,电池的两个大面作为电池的正负级,从而提升了电池空间利用率,提高了电池成组的便利性、成组的效率及成组的可靠性和能量密度。
无极耳电芯及制备方法多有报道,如专利CN206758546U公开了一种无极耳超薄软包电芯,其采用在常规铝塑膜上设置缺口的形式,实现电芯与外层铝塑膜导电的目的,并且在外侧要通过金属片焊接。但由于铝塑膜结构三层结构紧密,且厚度小,厚度一般在100μm左右,在现有铝塑膜的结构上去除上下两层难以实现;去除保护层和热封层的铝塑膜厚度只有35μm左右,焊接困难;正负极都使用铝,会造成电化学腐蚀,易发生安全问题。因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量产的高安全无极耳软包电池是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高安全无极耳软包电池,降低了电池内因短路引起的热失控风险的同时能够提高电池成组的便利性、成组的效率及成组的可靠性。
具体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极耳软包电池,包括电芯、正极封装膜、负极封装膜,所述正极封装膜和负极封装膜包裹电芯,所述正极封装膜和负极封装膜的边缘相密封,所述正极封装膜和负极封装膜分别包括导电层和不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和不导电层是通过胶水层热封以粘结,在所述正极封装膜和负极封装膜的导电层上叠层有不导电层,所述不导电层上具有能够露出导电层的凹槽,所述电芯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具有极耳,所述极耳通过弯折的方式在电池内部通过凹槽分别与正极封装膜、负极封装膜的导电层电连接。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正极封装膜或负极封装膜的导电层位于远离所述电芯的一面,所述不导电层位于靠近所述电芯的一面。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胶水层为MPP。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极耳通过弯折的方式与正极封装膜、负极封装膜的导电层连接是指部分极耳发生弯折后,该弯折部分通过凹槽与导电层电连接。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凹槽的长度为所述电芯长度的20%~40%。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正极片或负极片具有一个或者两个及以上,所述正极片或负极片的每个极耳与所述导电层的连接方式相同,优选的,所述正极片包括复合集流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3849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