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介质内气隙等离子体加热的表面放电防除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2379363.3 | 申请日: | 2022-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85502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彭邦发;姜楠;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H1/24 | 分类号: | H05H1/24;F03D80/40;B64D15/00 |
代理公司: | 辽宁鸿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2 | 代理人: | 许明章;王海波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介质 内气隙 等离子体 加热 表面 放电 除冰 装置 | ||
1.一种基于介质内气隙等离子体加热的表面放电防除冰装置,根据风力发电机或飞机覆冰情况,将所述表面放电防除冰装置铺设在表面,利用放电等离子体热效应防除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面放电防除冰装置包括等离子体电源系统和表面放电装置;所述的等离子体电源系统可为脉冲电源或者交流电源;所述的表面放电装置包括绝缘介质层、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将高压电极与电源系统输出端连接,施加电压诱导放电等离子体产生热效应用于防除冰;
所述的表面放电防除冰装置可以为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均内置于介质内部的共面放电,也可以是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分别在介质层两侧表面的双面放电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介质内气隙等离子体加热的表面放电防除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介质层为绝缘介质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介质内气隙等离子体加热的表面放电防除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介质材料包括聚酰亚胺薄膜或者其它绝缘薄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介质内气隙等离子体加热的表面放电防除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均内置于介质内部的共面放电,具体为:在绝缘介质层内部间隔布置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并在高压电极侧的介质内部设定气隙;所述的高压电极通过导线与电源输出端连接,接地电极通过导线与地线连接;施加电压于高压电极,使得在绝缘介质表面和高压电极侧的介质内气隙产生放电等离子体,气隙可为封装式也可与外部环境接触式,封装时气隙内部可充入不同种类气体,使其利于产生等离子体加热效果;通过在介质内部增加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数量提高放电区域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介质内气隙等离子体加热的表面放电防除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由导电金属材料组成,形状可为圆棒型或者条形,圆棒型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直径范围为0.1-30mm,条形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宽度范围为0.1-30mm,厚度范围为0.1-30mm;介质层厚度范围为0.5-50mm;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间距范围为0.1-30mm;高压电极侧气隙宽度范围为0.1-30mm,厚度范围为0.1-30mm;介质板长度和宽度根据需求可选用不同尺寸,金属电极长度范围匹配防除冰需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介质内气隙等离子体加热的表面放电防除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分别在介质层两侧表面的双面放电结构,具体为:在绝缘介质层一侧表面布置单个或者多个高压电极,绝缘介质层另一侧表面布置接地电极,此时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均在介质层外部;所述的高压电极通过导线与电源输出端连接,接地电极通过导线与地线连接;通过施加电压可在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侧的介质表面产生沿面放电等离子体;并通过在介质层两侧按增加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数量提高放电区域大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介质内气隙等离子体加热的表面放电防除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缘介质层为绝缘介质材料;所述的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由金属材料组成,形状可为圆棒型或者条形,圆棒型高压和接地电极的直径范围为0.1-30mm,条形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宽度范围为0.1-30mm,厚度范围为0.1-30mm;介质层厚度范围为0.1-50mm;高压电极边缘和接地电极边缘可以重合一定距离,此时距离范围为-30-0mm,高压电极边缘和接地电极边缘可以正对,此时距离为0mm,高压电极边缘和接地电极边缘可以相离0-30mm;介质板长度和宽度根据需求可选用不同尺寸,金属电极长度范围匹配防除冰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37936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