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缆线分线夹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2331050.0 | 申请日: | 2022-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84030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居昌凯;李如思;李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惠泽达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51/18 | 分类号: | B65H51/18;B65H51/005;B65H54/70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田洪运 |
地址: | 272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线 夹持 装置 | ||
一种电缆线分线夹持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设置有集束环、分线板和线缆夹,所述线缆夹包括U形支架、上压板、中板和下托板,槽钢座为一沿长度方向设有矩形槽的座体,座体的下端与底座固定连接,U形支架的两个侧板的下端设有滑块,滑块通过连接板与U形支架的侧板一体成型,U形支架的两个侧板与槽钢座的上端面抵靠,上压板、中板和下托板从上至下依次安装在U形支架的两侧板之间,所述上压板的下端面设有弧形槽,U形支架的封闭端的中部固定一个螺母,U形支架的外设侧一加长螺杆,本实用新型既可以将多根线缆按类别或输线走向分类固定,也可以将杂乱无序的多根线缆反向集束固定在一起,也防止线缆脱落,便于后续的线缆检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线分线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电缆是一种电能或信号传输装置,在电力系统的主干线路中用以传输和分配大功率电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而不可缺少的一种东西。在一些村镇中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及支撑线缆的装置,两个电线杆之间或两个房屋之间通过线轮挂接多根不同种类的线缆,线缆混乱缠绕在一起;此外在一些学校、工厂或企业单位的配电柜或配电机房中,线缆排布比较混乱,容易引起安全隐患,同时在维修人员在对线缆进行检修时,杂乱的线路,会给维修人员的维修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电缆线分线夹持装置,便于对线缆进行分类固定,防止线缆脱落,提高线缆的维护效率。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缆线分线夹持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设置有集束环、分线板和线缆夹,所述线缆夹包括U形支架、上压板、中板和下托板,所述线缆夹滑动设置在槽钢座上,槽钢座为一沿长度方向设有矩形槽的座体,座体的下端与底座固定连接,槽钢座也可以为一C形轨道,座体的上端面开设有滑槽,滑槽与矩形槽贯通, U形支架的两个侧板的下端设有滑块,滑块位于矩形槽中并与矩形槽的上端面抵靠,滑块通过连接板与U形支架的侧板一体成型,U形支架的两个侧板与槽钢座的上端面抵靠,上压板、中板和下托板从上至下依次安装在U形支架的两侧板之间,所述上压板的下端面设有弧形槽,U形支架的封闭端的中部固定一个螺母,U形支架的外设侧一加长螺杆,加长螺杆的下端穿过固定螺母与U 形支架内侧的上压板固定连接,中板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设有弧形槽,下托板的上端设有弧形槽。上压板与中板之间以及中板和下托板之间的弧形槽中均可夹持一根线缆,转动加长螺杆,上压板、中板两侧的导向板沿U形支架的两侧板向下移动,进而将线缆固定夹持,U形支架可沿槽钢座来回移动,以便调整两个分线夹之间的距离。
所述上压板和中板的两侧均设置有导向板,导向板位于U形支架的两侧,上压板和中板通过导向板可沿U形支架的两侧板上下滑动。
下托板的前后两侧各设置一限位块,两限位块卡设在槽钢座的外侧,下托板的下端面的中部还设有两个限位柱,限位柱的外侧面与滑槽的内侧面抵靠下托板可随U形支架一起沿槽钢座来回移动。
所述分线板包括底板和压板,底板的上端面并行设置若干弧形槽,压板的一端与底板铰接,压板的另一端的下端面设有插接柱,底板上另设置一插接孔,插接柱的下端面对应指向所述插接孔。
在所述分线板和线缆夹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绕线柱,绕线柱的表面开设有线槽,多余或过长的线缆可绕着在绕线柱上。
所述集束环包括固定座,固定座上设置有束线环和斜置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一端垂向设置有棘爪,束线环的外侧面上固定有拨杆,束线环上对应棘爪处开设有槽口,槽口的上端环体的外侧面设有若干棘齿。向右拨动拨杆,束线环的槽口增大,并可以将线缆集束在束线环中,向左拨动拨杆,束线环中的棘齿接触棘爪后下移并缩紧束线环,松开拨杆后,调节杆上的棘爪与槽口处的棘齿卡接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惠泽达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惠泽达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3310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