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半航空瞬变电磁的接收机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222180046.9 | 申请日: | 2022-08-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84666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豪;武振鹏;夏济根;杨艳军;路艳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V3/10 | 分类号: | G01V3/10 | 
| 代理公司: | 青岛博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17 | 代理人: | 封代臣 | 
| 地址: | 266107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航空 电磁 接收机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半航空瞬变电磁的接收机装置,包括碳纤维管,在碳纤维管的两侧分别设置左端盖和右端盖,左端盖和右端盖与碳纤维管之间分别通过密封圈密封,在碳纤维管内容纳两叠电路板,其中一叠电路板通过橡胶减震器固定在左端盖上,另一叠电路板通过橡胶减震器固定在右端盖上,并在电路板和碳纤维管的中空部分装入减震海绵块,此外还在左端盖上安装GPS天线和指示灯,右端盖上安装网口和供电插座。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接收机装置,壳体采用重量轻、强度高的碳纤维管,左、右端盖采用尼龙材料,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减轻整机重量,保证无人机续航时间更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球物理探测领域,具体的说涉及该领域内的一种用于半航空瞬变电磁的接收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再加上大部分矿区所处地理环境复杂,大部分为无人区,植被茂密,严重制约着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随着电子技术快速发展,半航空瞬变电磁法成为了先进的勘查手段,其工作效率高,同时不受复杂地形限制。
半航空瞬变电磁法采用地面大功率发射和低空接收系统快速采集的方式采集瞬变电磁信号;既克服了地面瞬变电磁法受环境影响大和工作效率低,又解决了航空瞬变电磁法探测深度小、信噪比低的问题,适合在沼泽和山地等复杂环境中进行矿产资源探测,因此开展半航空瞬变电磁系统的研究对我国地形复杂的山区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半航空电磁法主要由地面大功率发射系统和低空接收系统组成,低空接收系统包括无人机、接收机、线圈,半航空瞬变接收机是接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量、强度以及外形结构对无人机飞行时间和测试效率很重要。
目前现有技术方案中,接收机装置多采用全金属制成,通常采用钢板加工,造成重量较重,使得无人机飞行时间较短,另外密封和减震效果也不好,即便有些采用铝材的,强度偏低,一旦出现意外,无人机坠落便会造成接收机内部电路板器件损坏,影响测试效率。
目前半航空瞬变电磁探测系统研究较为成熟的有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现有的电磁接收机均采用盒体的结构形式,材质一般为铝合金,其结构如图1所示,采用结构件组装的形式,主要包括后盖板1、壳体2、前盖板3、天线6、通信插座4、USB接口5、充电插口7等,结构形式简单,前后盖板上设计有方便测试时无人机吊装的开孔。
现有技术中,接收机装置为了减轻重量基本采用薄板加工而成,会存在以下问题:1、密封性不好。在遇到雨淋时,前后盖板及插接处没有进行防水设计,容易造成内部元器件失效,即便在安装时进行涂胶处理,但对维修拆卸也会造成不便。2、重量太重。现有接收机结构采用金属材质,使得整体重量太重,造成无人机续航时间短,影响测试效率。3、减震性能差。壳体和前后盖板以及内部电路板均采用螺钉硬连接,没有进行减震设计,接收机壳体在碰撞或者跌落时易造成内部元器件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密封性好、重量轻、减震性好的接收机装置,可有效解决目前接收机装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半航空瞬变电磁的接收机装置,其改进之处在于:包括碳纤维管,在碳纤维管的两侧分别设置左端盖和右端盖,左端盖和右端盖与碳纤维管之间分别通过密封圈密封,在碳纤维管内容纳两叠电路板,其中一叠电路板通过橡胶减震器固定在左端盖上,另一叠电路板通过橡胶减震器固定在右端盖上,并在电路板和碳纤维管的中空部分装入减震海绵块,此外还在左端盖上安装GPS天线和指示灯,右端盖上安装网口和供电插座。
进一步的,沿着左端盖和右端盖的周向各设置四个凸耳结构。
进一步的,左端盖和右端盖通过固定螺钉固定在碳纤维管上。
进一步的,左端盖和右端盖各通过沿周向设置的六个固定螺钉固定在碳纤维管上。
进一步的,在左端盖和右端盖上分别设置沟槽,密封圈安装在沟槽内,为O型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未经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1800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