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均匀下料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2147961.8 | 申请日: | 2022-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87781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辛晓龙;焦健;孙金生;艾山江.依明;任洋洋;何欢;候旭;何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伊犁天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11/20 | 分类号: | B65G11/20 |
代理公司: | 广州蓝晟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52 | 代理人: | 欧阳凯 |
地址: | 835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均匀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属于下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均匀下料的装置,包括V型选粉机入料口溜子本体,所述V型选粉机入料口溜子本体的内腔固定安装打散板,还包括:用于将物料均匀的引流在V型选粉机入料口溜子本体内腔的蛋散角铁,所述V型选粉机入料口溜子本体的内腔通过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五组蛋散角铁,所述V型选粉机入料口溜子本体的内壁中端设有两组蛋散角铁,本实用新型通过在V型选粉机入料口溜子本体的内腔设置五组蛋散角铁,具有实现将物料均匀的引流在V型选粉机入料口溜子本体10的内腔中,从而会解决目前的V型选粉机入料口溜子存在下料不均匀、打散效果差、偏料等问题,从而会提高选粉效率,降低物料的回料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下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均匀下料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泥生产中,入辊提升机头部连接2m*1m*8m的阶梯溜子,进入V型选粉机进行打散、烘干,物料通过动态选粉机选粉,成品物料通过动态成品斜槽进入水泥库,粗粉物料回到磨机进行再次粉磨。通过对V选打散板检查发现,打散板只有一半磨损严重,另一半基本没有磨损。在入V选下料溜子上做检查门发现,进入V型选粉机的物料出现在进料口前出现偏离,一半有料一半无料,造成V选下料不均匀、打散效果差、偏料等现象,V型选粉机选粉效率不足40%,且物料回料量大,其中,目前的V型选粉机入料口溜子如图8所示。
V型选粉机的选粉效果与其风量和风速有直接关系,且必须保证分散去的风速均匀,如果分散区流速不均匀粗颗粒就可能随高速气流带出,细颗粒由于处在低流速气流中,不能选出,使得整机设备的分级性能降低。如果进入V型选粉机的物料不能形成均匀料幕,就会导致分散区整个区域内阻力差变小,大部分的选粉风从料层较薄或没有物料(阻力较小)的区域通过,造成选粉风短路,分选效果明显下降,因此,发明一种均匀下料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一种均匀下料的装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均匀下料的装置,能够解决上述提出现有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均匀下料的装置,其包括V型选粉机入料口溜子本体,所述V型选粉机入料口溜子本体的内腔固定安装打散板,还包括:
用于将物料均匀的引流在V型选粉机入料口溜子本体内腔的蛋散角铁。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均匀下料的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V 型选粉机入料口溜子本体的内腔通过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五组蛋散角铁,所述V 型选粉机入料口溜子本体的内壁中端设有两组蛋散角铁,所述V型选粉机入料口溜子本体的内壁底端设有三组蛋散角铁,且上方的两组蛋散角铁均位于下方的两组蛋散角铁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均匀下料的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蛋散角铁包括:
空心三角形块,且空心三角形块的一端固定安装固定板;
实心三角形块,所述实心三角形块滑动连接在空心三角形块的内腔中;
复位组件,所述实心三角形块通过复位组件连接在空心三角形块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均匀下料的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复位组件包括:
空心管,所述空心管固定安装在固定板上,且空心管位于空心三角形块的内腔;
挡板,所述挡板固定安装在空心管的一端内壁上;
实心杆,所述实心杆滑动连接在挡板的内壁上,且实心杆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实心三角形块上;
活塞,所述活塞固定安装在实心杆的另一端上,且活塞滑动连接在空心管的内壁上;
弹簧,所述弹簧套在实心杆上,且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挡板和活塞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伊犁天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伊犁天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1479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显示屏箱体及显示屏
- 下一篇:生物微粒培养设备及其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