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用于新生儿转运使用的新型脐静脉导管固定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221828948.2 | 申请日: | 2022-07-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7934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 发明(设计)人: | 郭玉婷;姜志杰;张雪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
| 主分类号: | A61M25/02 | 分类号: | A61M25/02;A61M5/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15 | 代理人: | 崔云鹤 |
| 地址: | 10003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新生儿 转运 使用 新型 静脉 导管 固定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用于新生儿转运使用的新型脐静脉导管固定装置,脐静脉导管包括插入段及注射段。固定装置包括与注射段可拆卸紧固连接的桥型支架,并且桥型支架与新生儿肚脐外侧肚皮表面可拆卸连接紧固,固定装置还包括与桥型支架可拆卸连接且将注射段及肚脐整体包覆封闭的防污染带。该固定装置可直接用于固定新生儿脐静脉导管,医生单人可进行操作,为抢救争取时间;转运途中可保护脐带和外露导管避免暴露于环境污及脱离掉落的问题,因此到达治疗医院时可使用原来导管直接进行留置脐静脉置管术的操作和固定,减少交叉感染,节约医疗资源和成本;在护理造作过程中减低操作时误改脐静脉导管位置,利用率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生儿转运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用于新生儿转运使用的新型脐静脉导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当今受多种因素影响,早产新生儿的出生率较高。早产新生儿由于体重低、各系统发育不完善,大多数需转至三级医院住院治疗。早产儿、重度贫血、重度窒息等新生儿需输液时间长,但相对皮肤血管条件欠佳,采用的脐静脉置管需要留置10~14天。
新生儿转运医生通常只有一人,基层医院对新生儿进行留置针穿刺技术并不熟练,当病情危急需静脉用药时,转运医生多置脐静脉给药。在基层医院行脐静脉置管术时,病情多危重,做桥型固定需时间长,由于床旁胸片条件受限,若导管深入脐静脉距离过长不便于确定位置,如回血通畅但导管尖端入肝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一般基层医院抢救时置管深度为4~6cm,转运途中由于外露导管部分污染一般需扔掉,使用新导管置管明确位置后留置,而若未污染严重且可使用的导管在转运过程中还存在容易脱离掉落的问题。如此一来同一患儿需用两套脐静脉导管设备,浪费资源;而且危重新生儿本身血管条件不好,可能造成重新置管失败;多次侵入血管可能导致血源性感染,加重病情。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用于新生儿转运使用的新型脐静脉导管固定装置,其通过防污染带实现对脐静脉导管的防污染保护;而通过桥型支架实现对防污染带内包覆的脐静脉导管的定位及限位作用,以避免在转运时脐静脉导管脱离掉落的问题,并且整体操作简单,对新生儿转运具有较高的时效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用于新生儿转运使用的新型脐静脉导管固定装置,所述脐静脉导管包括插入新生儿肚脐中的插入段,以及外露至肚脐外的注射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与所述注射段可拆卸紧固连接的桥型支架,并且所述桥型支架与新生儿肚脐外侧肚皮表面可拆卸连接紧固,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桥型支架可拆卸连接且将所述注射段及肚脐整体包覆封闭的防污染带。
优选的,所述桥型支架包括对称粘接在肚脐两侧的肚皮表面的倒T型粘接带,以及将该对称的所述倒T型粘接带可拆卸粘接连接的桥架粘接带,并且所述桥架粘接带与所述防污染带可拆卸的粘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防污染带包括包覆套设所述注射段的直筒部,以及包覆所述肚脐的端口粘接部。
优选的,所述桥架粘接带为对折结构,其将对称的所述倒T型粘接带及所述防污染带同步包覆粘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固定装置通过防污染带包覆套设在注射段上,并将肚脐连同包覆粘接,对脐静脉导管外露的注射段及肚脐实现防污染保护,以解决在转运过程中脐静脉导管外露部分造成污染而需要更换的问题。
而通过桥型支架与肚皮表面的快速粘接,并与防污染带连接,实现对防污染带内包覆的脐静脉导管的定位及限位作用,以避免在转运时脐静脉导管脱离掉落的问题。
该固定装置可使医生单人可进行操作,为抢救争取时间;转运途中可保护脐带和外露导管避免暴露于环境污及脱离掉落的问题,因此到达治疗医院时可使用原来导管直接进行留置脐静脉置管术的操作和固定,减少交叉感染,节约医疗资源和成本;在护理造作过程中减低操作时误改脐静脉导管位置,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T型粘接带正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8289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组装的直显屏
- 下一篇:搅拌摩擦增材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