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拉入法用CIPP软管有效
| 申请号: | 202221772719.3 | 申请日: | 2022-07-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564748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3 |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澜宁管道(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L55/175 | 分类号: | F16L55/175 |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7 | 代理人: | 闫亚 |
| 地址: | 201607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拉入法用 cipp 软管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拉入法用CIPP软管,包括内膜层、外膜层、软管本体、导流管和末端封头;软管本体为内部中空、一端开口的结构,软管本体外侧壁和内侧壁分别密封设有外膜层和内膜层,软管本体内部沿轴向方向放置有导流管,导流管为内部中空、两端开口的结构,软管本体的开口端可拆卸连接有末端封头,末端封头上设有用于将热媒导入软管本体内部的进水管和用于将软管本体内部热媒导出进行再加热的回流管,进水管一端与位于末端封头内部的连接管相连通,连接管端部与导流管端部可拆卸连接。内部形成供热媒导入和流出再加热的循环回路,使得软管的管底部和管顶位置也能被有效的加热固化,保证了软管的加热固化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拉入法用CIPP软管。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地下管网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大批的地下管道由于铺设时间久远,现已经纷纷达到或接近使用年限,管道老化问题日益突出,管道因腐蚀破坏而造成的穿孔泄漏事故时有发生,管道安全运行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管道的修复技术已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翻转法CIPP(原位固化修复)工艺是最灵活、适应性最强、应用最广泛的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将树脂浸润饱和的软管用水或气的压力从排水管道检查井的上面翻转到需要修复的破损管道中,然后使软管外侧的树脂固化形成一个紧贴老管内壁的、坚固的、连续光滑的内衬管。但是翻转施工时CIPP软管是从路面上向下翻转,为了具有足够的翻转压力必须有足够高的水位,因此有时还要搭一个较高的架子,从翻转位点到排水管道检查井井底的这段管子在施工结束后必须切掉,造成了约5-10米的材料浪费。
而采用拉入法将CIPP软管直接拉入至待修复的老管中,有效解决了从地面到井底这段材料的浪费,CIPP软管植入待修复管子后要进行加热固化,使其膨胀成圆形并贴紧待修复老管内侧壁,通常是将热水或蒸汽打入软管中并循环加热。但是,现有的CIPP软管通常长度较大,进入软管内热媒在管头到管尾,管顶到管底会存在很大的温度差异,这就会导致软管内浸润的热固化树脂固化不完全,进而导致施工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入法用CIPP软管,其内部形成供热媒导入和流出的循环回路,使得软管的管底、管顶和管尾位置也能被有效的加热固化,保证了软管的加热固化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入法用CIPP软管,包括内膜层、外膜层、软管本体、导流管和末端封头;
所述软管本体为内部中空、一端开口的结构,所述软管本体外侧壁和内侧壁分别密封设有外膜层和内膜层,内膜层和外膜层均为非渗透性的膜材,所述软管本体内部沿轴向方向放置有所述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为内部中空、两端开口的结构,所述软管本体的开口端可拆卸连接有所述末端封头,所述末端封头上设有用于将热媒导入软管本体内部进行再加热的进水管和用于将软管本体内部热媒导出的回流管,所述进水管一端与位于所述末端封头内部的连接管相连通,所述连接管端部与所述导流管端部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连接管端部外侧向内凹陷形成第一绑扎环槽,所述导流管一端套设在所述连接管端部外侧,并通过绑扎绳与所述连接管上的第一绑扎环槽固定连接,所述导流管另一端延伸至靠近于所述软管本体的密封端处,并通过连接绳与所述软管本体的密封端相连,以对导流管末端进行固定,避免其在使用时乱晃。
使用时,先通过连接绳将导流管末端与软管本体的密封端相连,以对导流管末端进行固定,避免其在使用时乱晃,再将软管及位于其内部的导流管拉入至待修复的老旧管道中,然后将导流管一端套设在末端封头上连接管端部外侧,在使用绑扎绳,将导流管绑扎固定在连接管上的第一绑扎环槽中,整个操作过程简便快速,成本较低。
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末端封头的进水管、回流管端部外侧均向内凹陷形成用于与热媒管道固定连接的第二绑扎环槽、第三绑扎环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澜宁管道(上海)有限公司,未经澜宁管道(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7727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