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凝液余热回收的整体撬装型双热源换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21638862.3 | 申请日: | 2022-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84100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周正;李光辉;曾露;梁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7/00 | 分类号: | F24D17/00;F24D19/00;F24D19/10;F28D2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何祖斌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凝液 余热 回收 整体 撬装型双 热源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余热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种带凝液余热回收的整体撬装型双热源换热系统,包括蒸汽凝液进入管路、蒸汽凝液排出管路、蒸汽进入管路、凝结水排出管路、水‑水换热器和若干汽‑水换热器,蒸汽凝液进入管路连接于水‑水换热器的蒸汽凝液进口,蒸汽凝液排出管路连接于水‑水换热器的蒸汽凝液出口,蒸汽进入管路分别与若干汽‑水换热器的蒸汽进口连接,凝结水排出管路分别与若干汽‑水换热器的凝结水出口连接;还包括循环水管路,循环水管路分别与水‑水换热器和若干汽‑水换热器连接,循环水管路上连接有伴热热水用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效利用低品位蒸汽凝液以提高系统能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撬装型双热源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余热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种带凝液余热回收的整体撬装型双热源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工艺系统管线、设备伴热为石化企业装置的核心内容之一。石化行业是我国能源消耗最多的工业部门之一,在2006年启动的“千家企业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行动涉及到的九大高耗能行业中,石化行业的耗能重点企业占到三分之一左右。因此,石化行业的能源利用状况与节能效果对整体工业节能的推进有非常重要影响。我国石化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较快,部分产品生产装置单位能耗也接近或超过国际水平,但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下,石化行业节能降碳尤为重要。
传统的石化企业装置工艺管线、设备伴热系统设计中,往往采用蒸汽伴热、电伴热及热水伴热方法。蒸汽和电为高品位能源,直接用来伴热能源利用率较低;传统热水伴热也是蒸汽换热成热水,同样存在能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利用低品位蒸汽凝液以提高系统能源利用效率的带凝液余热回收的整体撬装型双热源换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带凝液余热回收的整体撬装型双热源换热系统,包括蒸汽凝液进入管路、蒸汽凝液排出管路、蒸汽进入管路、凝结水排出管路、水-水换热器和若干汽-水换热器,蒸汽凝液进入管路连接于水-水换热器的蒸汽凝液进口,蒸汽凝液排出管路连接于水-水换热器的蒸汽凝液出口,蒸汽进入管路分别与若干汽-水换热器的蒸汽进口连接,凝结水排出管路分别与若干汽-水换热器的凝结水出口连接;还包括循环水管路,循环水管路的一端分别与水-水换热器的循环水进口、若干汽-水换热器的循环水进口连接,循环水管路的另一端分别与水-水换热器的循环水出口、若干汽-水换热器的循环水出口连接,循环水管路上连接有伴热热水用户。
本实用新型的水-水换热器将工艺蒸汽凝液与伴热热水用户的循环水进行换热,伴热热水用户的循环水所需的剩余不足部分换热量均由汽-水换热器作为补充,从而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工艺蒸汽凝液的余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循环水管路上连接有二次侧供水温度变送器,蒸汽凝液进入管路上连接有凝液电动调节阀,蒸汽进入管路上连接有蒸汽电动调节阀,凝液电动调节阀和蒸汽电动调节阀分别与二次侧供水温度变送器连接。
二次侧供水温度由二次侧供水温度变送器测量后,和凝液电动调节阀、蒸汽电动调节阀连锁。调节顺序为:当二次侧供水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先关小蒸汽电动调节阀,如全部关闭后仍然过高,再关小凝液电动调节阀;当二次侧供水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先开大凝液电动调节阀,如果全部开启后仍然未到设定温度,再开启蒸汽电动调节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蒸汽凝液进入管路与蒸汽凝液排出管路之间连接有旁通管路,旁通管路上连接有电动二通调节阀;所述蒸汽凝液进入管路上压力变送器和蒸汽凝液排出管路上压力变送器测量所得的压力差值控制旁通管路上电动二通调节阀开度。水-水换热器充分利用凝液余热,在夏季用热量少,蒸汽凝液富裕时,多余的凝液通过电动二通调节阀控制,通过旁通管排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6388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零重力座椅倾角抬升机构
- 下一篇:一种输液检测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