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超临界气体发泡材料的制作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2221116938.6 | 申请日: | 2022-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712375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闫海阔;周发俊;何霆伟;白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致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4/58 | 分类号: | B29C44/58;B29C44/34;F16F15/067 |
代理公司: | 南京鼎傲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27 | 代理人: | 刘蔼民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宁波高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临界 气体 发泡 材料 制作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超临界气体发泡材料的制作模具,包括模具壳体,模具壳体的外侧套接有保护壳体,保护壳体的顶端连接有钢缆,钢缆的一端连接有锥型防尘塞,保护壳体的一侧端面连接有转动座,转动座的外侧转动连接有底转动杆,保护壳体的一侧端面与底转动杆对应位置处安装有顶转动杆,底转动杆的一侧端面连接有减震弹簧,下压底转动杆和顶转动杆,此时底转动杆和顶转动杆会通过橡胶转动轮向两侧移动,并且拉伸减震弹簧,从而将运输产生的震动进行消除,从而防止模具壳体发生硬性碰撞导致的模具壳体损坏,或者成型槽内部的模具槽损坏,进而保证产品成型良品率,进而防止给人们造成经济损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超临界气体发泡材料的制作模具。
背景技术
超临界发泡成型,超临界发泡成型是一种物理发泡成型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微孔发泡成型技术,它是在注塑、挤出以及吹塑成型工艺中,先将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或氮气等其他气体注入到特殊的塑化装置中,使气体与熔融原料充分均匀混合或扩散后,形成单相混合溶胶,然后将该溶胶导入模具型腔或挤出口模,最终获得微孔发泡的塑料制品,成型的这一过程一般在模具中完成;
但是现有的模具大多缺少保护装置,从而导致在运输或者搬运过程中容易发生硬性碰撞损坏,从而导致模具不能成功成型,降低产品良率,给人们带来经济损失,为避免上述技术问题,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基于超临界气体发泡材料的制作模具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超临界气体发泡材料的制作模具,可以有效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模具大多缺少保护装置,从而导致在运输或者搬运过程中容易发生硬性碰撞损坏,从而导致模具不能成功成型,降低产品良率,给人们带来经济损失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超临界气体发泡材料的制作模具,包括模具壳体,所述模具壳体的顶端开设有注塑孔,所述模具壳体的外侧套接有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的顶端连接有钢缆,所述钢缆的一端连接有锥型防尘塞,所述保护壳体的一侧端面连接有转动座;
所述转动座的外侧转动连接有底转动杆,所述底转动杆的一侧端面连接有连接杆,所述保护壳体的一侧端面与底转动杆对应位置处安装有顶转动杆,所述底转动杆的一侧端面连接有减震弹簧,所述顶转动杆的一侧端面开设有旋转槽,所述旋转槽的内侧转动安装有橡胶转动轮,所述保护壳体的一侧端面与模具壳体对应位置处开设有卡接槽,所述模具壳体的一侧端面开设有成型槽。
优选的,所述锥型防尘塞活动嵌入在注塑孔的内侧,所述注塑孔与成型槽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底转动杆和顶转动杆均是设置有两个,所述减震弹簧的另一端与顶转动杆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杆对称安装在保护壳体的一侧端面,两个所述底转动杆之间通过连接杆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模具壳体的背面开设有散热槽,所述散热槽的内侧安装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进气端连接有进气阀,所述出气管的出气端连接有泄压阀,所述出气管的外侧开设有出气孔,所述模具壳体的底端开设有排气槽。
优选的,所述进气阀的进气端与外部气泵相连接,所述出气孔开设有若干个,若干个出气孔均匀开设在出气管的外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
1、设置有模具壳体、注塑孔、保护壳体、钢缆、锥型防尘塞、转动座、底转动杆、连接杆、顶转动杆、减震弹簧、旋转槽、橡胶转动轮和卡接槽,将锥型防尘塞塞入到注塑孔的内侧,防止在成型时会有杂物残留在模具内部影响产品成型,搬运模具壳体时,可以下压底转动杆和顶转动杆,此时底转动杆和顶转动杆会通过橡胶转动轮向两侧移动,并且拉伸减震弹簧,从而将运输产生的震动进行消除,从而防止模具壳体发生硬性碰撞导致的模具壳体损坏,或者成型槽内部的模具槽损坏,进而保证产品成型良品率,进而防止给人们造成经济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致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致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1169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