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高微型桩型钢定位精度的定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21026100.8 | 申请日: | 2022-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751758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王松浩;许二雄;林自冉;徐克明;李汶傧;庞海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冶(郑州)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3/04 | 分类号: | E02D13/04;E02D17/04 |
代理公司: | 郑州科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02 | 代理人: | 赵继福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微型 型钢 定位 精度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高微型桩型钢定位精度的定位结构,包括竖直设置的型钢,所述型钢为工字钢结构,包括一个腹板和两个翼缘板,两个翼缘板分别为一号翼缘板和二号翼缘板,还包括圆环和定位杆组,所述圆环水平设置,所述圆环套设于型钢的外侧,所述定位杆组设置有多根,所述定位杆组用于连接型钢和圆环,使得型钢固定设置于圆环的中心位置;本实用新型可保证在设置微型桩的过程中型钢的垂直度,并使得微型桩的型钢在微型桩中处于置中的位置。如此可充分发挥型钢的受力性能,有效提高微型桩的施工质量,从而提高了基坑支护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支护微型桩领域,具体为一种提高微型桩型钢定位精度的定位结构。
背景技术
微型桩由于性能好,布置灵活,适用于狭窄作业区等优点,在基坑支护工程中得以广泛应用。但微型桩施工过程中易出现其型钢定位精度差,无法保证受力性能的问题。现有微型桩型钢的定位方法包括尺量定位法和钢筋卡件定位法,其中,尺量定位法误差大且效率低,容易造成型钢安装不置中等问题;而采用钢筋卡件定位法仅能控制型钢顶部位置,无法保证型钢的垂直度。
因此,如何保证微型桩型钢的垂直度,提高微型桩的施工质量,充分发挥型钢受力性能,从而提高基坑支护安全性的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微型桩型钢定位精度的定位结构,可保证微型桩型钢的垂直度,并使得微型桩的型钢在微型桩中处于置中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提高微型桩型钢定位精度的定位结构,包括竖直设置的型钢,所述型钢为工字钢结构,包括一个腹板和两个翼缘板,两个翼缘板分别为一号翼缘板和二号翼缘板,还包括圆环和定位杆组,所述圆环水平设置,所述圆环套设于型钢的外侧,所述定位杆组设置有多根,所述定位杆组用于连接型钢和圆环,使得型钢固定设置于圆环的中心位置。
所述定位杆组包括四根定位杆,分别为一号杆、二号杆、三号杆和四号杆,所述一号杆、二号杆、三号杆和四号杆的长度均相同;所述一号杆和二号杆设置于腹板的左侧,所述一号杆的一端与腹板左壁的中间位置焊接相连,另一端与圆环的内壁焊接相连,且一号杆同时与一号翼缘板的左角焊接相连,所述二号杆的一端与腹板左壁的中间位置焊接相连,另一端与圆环的内壁焊接相连,且二号杆同时与二号翼缘板的左角焊接相连;所述三号杆和四号杆设置于腹板的右侧,所述三号杆的一端与腹板右壁的中间位置焊接相连,另一端与圆环的内壁焊接相连,且三号杆同时与一号翼缘板的右角焊接相连,所述四号杆的一端与腹板右壁的中间位置焊接相连,另一端与圆环的内壁焊接相连,且四号杆同时与二号翼缘板的右角焊接相连。
所述定位杆组包括四根定位杆,分别为五号杆、六号杆、七号杆和八号杆;所述五号杆和六号杆的长度相同,所述五号杆的一端与圆环的内壁焊接相连,另一端垂直焊接于一号翼缘板的中间位置,所述六号杆的一端与圆环的内壁焊接相连,另一端垂直焊接于二号翼缘板的中间位置;所述七号杆和八号杆的长度相同,且分别设置于腹板的左侧和右侧,所述七号杆的一端与圆环的内壁焊接相连,另一端垂直焊接于腹板左壁的中间位置,所述八号杆的一端与圆环的内壁焊接相连,另一端垂直焊接于腹板右壁的中间位置。
所述圆环设置有两个,两个圆环沿着型钢的高度方向间隔一段距离设置,每个圆环均通过一个定位杆组与型钢相连。
两个圆环关于型钢高度的中间位置对称设置,上方的圆环与型钢上端之间的距离为500mm~1500mm,下方的圆环与型钢下端之间的距离为500mm~1500mm。
积极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可保证在设置微型桩的过程中型钢的垂直度,并使得微型桩的型钢在微型桩中处于置中的位置。如此可充分发挥型钢的受力性能,有效提高微型桩的施工质量,从而提高了基坑支护的安全性。2、本实用新型具有成本低廉、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的优点,直接放入微型桩的桩孔即可完成型钢的定位,有效提高了微型桩的施工速度。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冶(郑州)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宝冶(郑州)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0261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