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氨冷库的电冷热联供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21004879.3 | 申请日: | 202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76859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南;田长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5B25/02 | 分类号: | F25B25/02;F25B15/04;F25B29/00;F25D13/00;F25D23/00;H01M8/04082;H01M8/04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张璐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冷库 冷热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氨冷库能源综合利用领域,提供一种基于氨冷库的电冷热联供系统,使用时,首先利用外部电源对所有的需电元件供电启动运行,当供电模块电量达到使用要求后,切换为供电模块供电,多余电量储存在供电模块内。氢气供给管路用于向氢燃料电池供给氢气,在制氢过程中,第一供热回路用于为液氨气化装置供热,气体冷却装置用于为分解后的氢气和氮气降温,冷却所需冷量由制冷回路提供。燃料电池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二供热回路输送到供热房间内,热泵循环系统的制冷回路还用于吸收冷库间内的热量。如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氨冷库的电冷热联供系统,综合实现了电、冷、热联供的效果。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氨冷库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氨冷库的电冷热联供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速冻食品需求的日益旺盛,我国冷库能耗十分巨大,并且在迅猛增长,冷库对电、冷、热等能源形式均具有需求。
氢是清洁的二次能源,可以作为冷库未来的能源选择,但氢的储存运输成本很高。氨作为高效的储氢介质,具有高能量密度、易液化储运、安全性高和无碳排放等优势。同时,现有冷库的氨泄漏检测和应急处置系统也为氨的使用提供了良好条件。
现有的冷库综合能源利用方案中,包含冷库冷热联供、基于氢燃料电池的能源利用等相关技术,但是并没有发挥冷库中氨的优良使用条件,使得冷库能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氨冷库的电冷热联供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库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的缺陷,实现以氨为能源运输载体,综合利用氨和氢进行电、冷、热联供的经济合理方案,大幅提升冷库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氨冷库的电冷热联供系统,包括氢气供给管路、热泵循环系统、发电组件和第二供热回路,其中:所述氢气供给管路上依次连接有液氨供给装置、液氨气化装置、氨气分解装置、气体冷却装置、吸附纯化装置、氮氢分离装置和氢气储存装置,氮氢分离装置的氢气出口与氢气储存装置的氢气入口连通;所述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供热回路和制冷回路,所述第一供热回路可用于向所述液氨气化装置供热,所述制冷回路可用于向所述气体冷却装置和冷库间吸热;所述发电组件包括氢燃料电池和供电模块,所述氢燃料电池的氢气入口与所述氢气储存装置的氢气出口连通,所述氢燃料电池与所述供电模块连接,所述供电模块可向所述氮氢分离装置、所述热泵循环系统、所述第二供热回路和所述氨气分解装置供电;所述第二供热回路的一端用于向所述氢燃料电池吸热,所述第二供热回路的另一端用于向供热房间放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氨冷库的电冷热联供系统,所述热泵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和循环泵,所述第一供热回路连接在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循环泵的入口之间,所述制冷回路连接在所述压缩机的进口与所述循环泵的出口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氨冷库的电冷热联供系统,所述第一供热回路包括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器用于向环境放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氨冷库的电冷热联供系统,所述液氨气化装置设置在所述冷库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氨冷库的电冷热联供系统,所述液氨气化装置设置在所述冷库间的外部,所述第一供热回路还包括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第一冷凝器并联,所述第二冷凝器用于向所述液氨气化装置供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氨冷库的电冷热联供系统,所述制冷回路包括第一蒸发器和所述气体冷却装置,所述气体冷却装置与所述第一蒸发器并联,所述第一蒸发器用于向所述冷库间吸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氨冷库的电冷热联供系统,所述氨气分解装置的外侧还设置有氨燃烧器,所述氨燃烧器与所述液氨供给装置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氨冷库的电冷热联供系统,所述第一供热回路还包括第三冷凝器,所述第三冷凝器与所述第一冷凝器并联,所述第三冷凝器用于向所述供热房间内放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0048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肥生产线精确配料系统
- 下一篇:车载主控系统及其电源管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