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下室防水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2220990945.2 | 申请日: | 202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735262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黄磊磊;焦永昶;张恒;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02 | 分类号: | E02D31/02;E02D29/16;E04B1/6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李聚 |
地址: | 10007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室 防水 构造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水结构领域,具体是一种地下室防水构造。包括地下室防水底板、地下室防水侧墙,地下室防水底板包括自下而上顺次设置的素混凝土垫层、水泥砂浆找平层、第一改性沥青油毡层、第一防水层、第二防水层、水泥砂浆找平保护层和防水钢筋混凝土底板;防水钢筋混凝土底板包括从左至右顺次设置的第一现浇带、第一后浇带和第二现浇带,第一后浇带两侧与第一现浇带和第二现浇带的连接处设有专用钢板网和止水钢板;地下室防水侧墙包括由外向内顺次设置的防水保护层、第三防水层、第四防水层、防水加强层、和侧墙自防水混凝土层;侧墙自防水混凝土层上设有施工缝,施工缝处设有止水钢板。提高防水效果,避免后期修复花销,具备多层防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水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地下室防水构造。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下建筑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地下建筑物的防水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目前,现有的地下室防水结构大都直接砌筑,由于结构与地面之间固定不稳,容易使防水结构出现裂缝从而造成地下室漫水,同时由于大量的积水沉积在地下室无法顺利排出,不仅容易使地下室长期浸泡造成地面脱层,进而导致地坪破坏,而且在集水的长期浸泡下容易使地下室防水结构造成破坏,影响地下室防水结构的防水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地下室防水构造,可以提高防水效果,有效避免了后期修复的花销,该防水构造具备多层防护,有效隔离墙外湿气的优点,解决了目前的地下室防水部分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湿气容易渗透墙体内侧,造成墙体表面腻子脱落,而且对防水部分的返修会带来经济损失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地下室防水构造,包括地下室防水底板、地下室防水侧墙,地下室防水底板包括自下而上顺次设置的素混凝土垫层、水泥砂浆找平层、第一改性沥青油毡层、第一防水层、第二防水层、水泥砂浆找平保护层和防水钢筋混凝土底板;防水钢筋混凝土底板包括从左至右顺次设置的第一现浇带、第一后浇带和第二现浇带,第一后浇带两侧与第一现浇带和第二现浇带的连接处设有专用钢板网和止水钢板,专用钢板网呈网片状分别贴合布置在第一后浇带两侧与第一现浇带和第二现浇带的接触面上,止水钢板呈凹槽状,止水钢板的槽口朝向迎水侧,且止水钢板分别垂直布置在第一后浇带两侧与第一现浇带和第二现浇带的接缝处;地下室防水侧墙包括由外向内顺次设置的防水保护层、第三防水层、第四防水层、防水加强层、和侧墙自防水混凝土层;侧墙自防水混凝土层上设有施工缝,施工缝处设有止水钢板,防水钢筋混凝土底板的外侧由外向内顺次设置有砖胎膜、防水附加层,防水附加层与第三防水层、第四防水层搭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
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防水效果,有效避免了后期修复的花销,该防水构造具备多层防护,有效隔离墙外湿气的优点,解决了目前的地下室防水部分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湿气容易渗透墙体内侧,造成墙体表面腻子脱落,而且对防水部分的返修会带来经济损失的问题;而且使用了自粘型防水卷材层对地下室的整体铺设,并对对接缝、阴阳角部位和墙体后浇带等细节位置增加附加层。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侧墙自防水混凝土层上设有第二后浇带,第二后浇带的两侧分别为第三现浇带和第四现浇带,第二后浇带与两侧第三现浇带和第四现浇带的连接处设有专用钢板网和止水钢板,专用钢板网呈网片状分别贴合布置在第二后浇带两侧与第三现浇带和第四现浇带的接触面上,止水钢板呈凹槽状,止水钢板的槽口朝向迎水侧,且止水钢板分别垂直布置在第二后浇带两侧与第三现浇带和第四现浇带的接缝处。
第三现浇带、第二后浇带和第四现浇带连接处的外侧设有附加层,附加层包括由内向外顺次设置的呈等腰梯形的混凝土保护层以及分别呈槽状的水泥砂浆找平保护层、第六防水层、第二改性沥青油毡层、水泥砂浆层和水泥砖;混凝土保护层中垂直于墙面设有挤塑板,且位于混凝土保护层中的挤塑板上设有宽钢板,宽钢板与挤塑板垂直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9909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筋折弯装置
- 下一篇:一种建筑工程用沙土筛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