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加工位的汽车部件加工机床有效
申请号: | 202220965389.3 | 申请日: | 202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75299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周勇;杨宗烜;李霈晨;涂良贤;李永康;李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和阳精密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23/04 | 分类号: | B23P23/04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海融科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77 | 代理人: | 陈志超 |
地址: | 528225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工 汽车部件 机床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加工位的汽车部件加工机床,涉及智能加工制造设备领域,包括进料装置和用于打磨工件的打磨设备和加工台,所述打磨设备包括相隔的第一打磨组和第二打磨组,所述第一打磨组和所述第二打磨组之间安装有用于放置工件的放置台,所述第一打磨组包括第一机械手和第一打磨机,所述第一机械手和所述第一打磨机相隔第一距离,交错第一角度;所述第二打磨组包括第二机械手和第二打磨机,所述第二机械手和所述第二打磨机相隔第二距离,交错第二角度。本实用新型使用两组打磨组进行打磨,两组的机械手和打磨机之间的位置和角度并不一致,以分别从两个角度对工件进行打磨,以对凹凸的工件凹面和阴角完全打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加工制造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加工位的汽车部件加工机床。
背景技术
汽车部件在制造成形后,需要使用加工机床对汽车部件的凹凸表面进行研磨才能达到精细化要求。然而现有厂房加工通常采用加工机床使用机械臂搭载切削头对流水线上的工件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方式主要应用于批量生产工件,但是由于传输带上的工件位置固定,机械臂只能从工件的一侧对工件进行加工,因此工件的底面和很多背向机械臂的阴面和凹面无法得很良好的研磨,造成工件不能全面加工,精细化程度不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加工位的汽车部件加工机床,目的在于对工件全面加工,使工件更加精致。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加工位的汽车部件加工机床,包括进料装置和用于打磨工件的打磨设备所述进料装置和所述打磨设备安装在加工台上,所述打磨设备包括第一打磨组和第二打磨组,所述第一打磨组和所述第二打磨组之间安装有用于放置工件的放置台,所述第一打磨组将初步打磨的工件放置到所述放置台上,所述第二打磨组从所述放置台拿取工件;
所述第一打磨组包括第一机械手和第一打磨机,所述第一机械手和所述第一打磨机之间间隔的距离为第一距离,且交错第一角度;所述第二打磨组包括第二机械手和第二打磨机,所述第二机械手和所述第二打磨机之间间隔的距离为第二距离,且交错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距离不等于所述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角度不等于所述第二角度。
因为角度和距离的不同,造就第一打磨组和第二打磨组的加工角度不同,在第一打磨组因角度限制而不能打磨的工件的凹面和阴面,在第二打磨组中能够得到弥补。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打磨组和第二打磨组独立工作,第二打磨组对上一个工件进行打磨时,第一打磨组同时进行下一个工件的打磨工作,加快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机械手、第一打磨机、放置台、第二机械手和第二打磨机的巧妙设置,相互配合,能够便捷完成对工件的全面加工,结构简单,过程迅速。
优选地,所述第一打磨机和所述放置台之间安装有工具台,所述工具台上放置有夹头。
工具台用于固定夹头位置,存在容纳室使夹头插入,并使夹头的连接口朝上设置,方便编程第一机械手从固定位置拿取夹头,从夹头正上方连接夹头。
优选地,所述工具台上还放置有研磨盘。
一般第一机械手所夹持的工件一面较为平整,需要使用研磨盘对放置台上的工件所展露的面进行磨平,去毛刺。
优选地,所述工具台上安装有第三打磨机,所述第三打磨机水平设置。
优选地,所述进料装置包括气缸组和滑块组,所述滑块组活动伸展到所述加工台外,所述滑块组上安装有若干个用于放置工件的料座。
优选地,所述加工台表面设置若干通孔,所述加工台内设置有粉尘收纳室,所述通孔连接所述粉尘收纳室。
优选地,所述加工台的上表面边沿还安装有落料台,所述落料台包括相连的滑道和出料平台,所述第二机械手将工件放置到所述滑道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打磨机和所述第二打磨机均为往复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和阳精密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和阳精密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9653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