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倒装壶模型有效
申请号: | 202220961635.8 | 申请日: | 2022-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715749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林博;魏旭新;林卡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博林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B23/12 | 分类号: | G09B23/12 |
代理公司: | 衢州维创维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82 | 代理人: | 包琳 |
地址: | 3244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倒装 模型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倒装壶模型,包括壶体、设于所述壶体底部的底盖、竖向固定连接在底盖上注水管以及设于壶体的侧壁上且与壶体相互连通的壶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注水管均为透视件,且所述壶体与底盖通过密封件可拆卸连接,提供了一种内部可视程度高,且能够拆卸分离的倒装壶模型,方便教学演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工具,特别是一种倒装壶模型。
背景技术
倒装壶又有倒流壶、倒灌壶、内管壶之称,因壶底中心有一通心管又称内管壶,是始于春秋时期,流行于唐宋,完善于明清的壶式之一。倒装壶奇特的构造,巧妙的内部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倒装壶(倒流壶)是一种从底部注水的茶壶,运用了连通器原理。注满水后把茶壶倒过来,水并不会漏出,且由于倒流壶没有可掀开的盖,因此比起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壶,密封的更严实,灰尘不能落入壶内,也就更卫生。
据有关资料记载,“倒流”壶在宋代时最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艺发展得更加炉火纯青。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复杂。将这3道工序烧制好后,然后依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壶。由于该壶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而是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被称为“倒流壶”。
这种烧制出来的倒装壶内部可视的程度低,无法直观的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演示实验,进而针对教学演示实验,亟需一种内部可视程度高,且能够拆卸分离的倒装壶模型。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倒装壶模型,以解决背景技术中出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倒装壶模型,包括壶体、设于所述壶体底部的底盖、竖向固定连接在底盖上注水管以及设于壶体的侧壁上且与壶体相互连通的壶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注水管均为透视件,且所述壶体与底盖通过密封件可拆卸连接。
优选为,所述壶体的背部侧壁上设置有显像涂层。
优选为,所述底盖的中部开设有进水口。
优选为,所述进水口与一导水漏斗的进水端连接,且所述导水漏斗的出水端与注水管连接。
优选为,所述透视件为塑料件或玻璃件。
优选为,所述密封件包括:
连接部,由设置在所述底盖上的螺纹圈以及设于壶体内侧壁上配合螺纹圈螺纹连接的内螺纹组成;
密封部,由环设在所述螺纹圈顶部的第一密封环以及环设在所述壶体内侧壁上的第二密封环组成;
其中,所述螺纹圈与所述壶体内侧壁上的内螺纹螺纹连接后,第一密封环和第二密封环的竖向过盈贴合。
优选为,所述底盖上设置照明单元,且包括:
供电部,设于所述底盖的底部表面上,且由移动电源和控制开关组成;
发光部,设于所述底盖的顶部表面上,且由若干个与供电部输出端通过导线连接的LED灯组成。
优选为,所述壶嘴远离壶体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导流嘴。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壶体、注水管设置为透视件,在进行演示倒装壶实验时,可以使得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倒装壶内部结构以及其内部的工作原理,同时,在壶体的背部侧壁上设置有显像涂层,进而对观测透明液体在倒装壶内部流动的状态更加的直观,而设置的底盖与壶体为可拆卸连接,能够方便进行结构将讲解和清洗壶体内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博林仪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博林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9616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通风透气散热座椅
- 下一篇:一种抗静电交织面料起绒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