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废纱的收集与放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910912.2 | 申请日: | 202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762683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薛世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恒兆(湖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54/40 | 分类号: | B65H54/40;B65H54/28 |
代理公司: | 武汉经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54 | 代理人: | 余攀 |
地址: | 434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收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布料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废纱的收集与放卷装置,包括收卷架、设置在收卷架上的收卷辊、驱动收卷辊转动的驱动件,驱动件包括驱动电机、驱动齿轮、同步齿轮一、同步齿轮二、同步轴、转向齿轮、转向轴,收卷辊与同步齿轮二轴向连接,驱动电机与转向齿轮通过转向轴同轴连接,同步齿轮一与同步齿轮二通过同步轴同轴连接,同步齿轮二与转向齿轮相啮合,驱动齿轮与同步齿轮之间啮合有从齿轮,驱动电机与驱动齿轮之间设置有套筒,套筒套设在转向轴上,套筒可带动驱动齿轮向转向齿轮相靠近,本实用新型采用特殊结构的驱动件便能在单向电机的驱动下实现收卷辊的正向转动与反向转动,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布料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废纱的收集与放卷装置。
背景技术
在布料加工过程中,会对布料的端部进行裁剪,裁剪下来的肥料会通过收卷辊进行收卷,授权公告号为CN208103466U的中国实用新型转了公开了一种无纺棉复合机用收卷辊,通过设计了安装在无纺棉收卷辊外表面两端的无纺棉限位片便于对无纺棉进行限位,解决了现有的无纺棉复合机用收卷辊在使用过程中缠绕在其外表面的无纺棉易产生歪斜,从而使得收卷失败的问题。通过设计了安装在收卷辊基座内侧的无纺棉测量杆便于测量无纺棉堆积的高度,从而计算出收卷后无纺棉的长度,解决了现有的无纺棉复合机用收卷辊无法直观的看出缠绕在其外表面的无纺棉的多少的问题。在收卷完成中,只能够通过人工进行放卷,或者将辊件转运到另一装置上进行放卷,操作复杂,耗时耗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废纱的收集与放卷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特定结构的驱动件便能在单向电机的驱动下实现收卷辊的正向转动与反向转动,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废纱的收集与放卷装置,包括收卷架、设置在所述收卷架上的收卷辊、驱动所述收卷辊转动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电机、驱动齿轮、同步齿轮一、同步齿轮二、同步轴、转向齿轮、转向轴,所述收卷辊与所述同步齿轮二轴向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与转向齿轮通过转向轴同轴连接,所述同步齿轮一与所述同步齿轮二通过同步轴同轴连接,所述同步齿轮二与所述转向齿轮相啮合,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同步齿轮之间啮合有从齿轮,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驱动齿轮之间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转向轴上,所述套筒可带动所述驱动齿轮向所述转向齿轮相靠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收卷辊的正转与反转,首先驱动电机驱动驱动齿轮转动,驱动齿轮通过从齿轮带动同步齿轮一的转动,同步齿轮一与同步齿轮二位于同一同步轴上,因此,同步齿轮二能够带动收卷辊进行废料的收卷,当布料被运转到另一加工位置时需要放卷,仅需要将推动驱动电机,套筒沿着转向轴运动,使驱动齿轮与转向齿轮的侧面相配合,驱动齿轮直接驱动转向齿轮同步转动,转向齿轮驱动同步齿轮二进行反向转动,从而实现收卷辊的反向转动,在单向电机的驱动下便能够实现收卷辊的正向转动与反向转动,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向齿轮靠近所述驱动齿轮的一侧设置有卡接杆,所述驱动齿轮靠近所述转向齿轮时,所述卡接杆卡接在所述转向齿轮的的啮齿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推动套筒带动驱动齿轮向转向齿轮运动时,转向齿轮上的卡接杆会嵌入到转向齿轮的啮齿之间,因此,在驱动齿轮进行转动时,转向齿轮也会被带动进行同向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卷架还设置有导向件,所述导向件能够将所述废纱均匀分布在所述收卷辊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件的设置能够使废料不会集中在收卷辊的一个部位,是废料能够均匀的分布在收卷辊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件包括支架、导向架、导向电机、丝杆、滑块,所述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收卷架上,所述丝杆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架两端,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丝杆上,所述导向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丝杆端部,所述导向架固定设置在所述滑块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恒兆(湖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恒兆(湖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9109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