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BI-AAD寰枢关节间融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2220847122.4 | 申请日: | 2022-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77447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赵改平;段婉茹;陈赞;李富超;宋梅;薛雅茹;任建澄;浦入予;肖有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A61F2/4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褚明伟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bi aad 寰枢关 节间 融合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BI‑AAD寰枢关节间融合器,包括壳体(上撑开壳体与下撑开壳体相嵌合)、融合器基体支撑环、第一锥形螺栓、第二锥形螺栓及中间连接件;融合器基体支撑环设置于壳体内部,第一锥形螺栓与第二锥形螺栓通过位于融合器基体支撑环内部的中间连接件连接,使得第一锥形螺栓、第二锥形螺栓通过螺纹与融合器基体支撑环相配合。工作时通过夹持器具将BI‑AAD寰枢关节间融合器植入人体对应部位,通过外部扭转件的调控实现第一锥形螺栓和第二锥形螺栓进入融合器基体支撑环内部,由于第一锥形螺栓、第二锥形螺栓端部直径和螺距的不同,实现BI‑AAD寰枢关节间融合器的高度调节及前凸角度的变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BI-AAD寰枢关节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BI-AA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的齿状突向上方、后方脱位压迫延髓和高位颈髓,常合并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四肢无力、颈痛、行走不稳、肢体麻木、呼吸困难等。该疾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治疗该疾病的手术方案众多,近年来,神经外科医生提出了一种新的复位技术:后路侧方关节松解+悬臂复位内固定技术,关节间融合器的支撑可有效增加寰枢椎侧方关节间隙的高度复位颅底凹陷,悬臂复位技术可以实现后方加压复位寰枢椎脱位。然而,目前进行手术治疗,缺乏专用的寰枢关节间融合器,只能采用颈椎间盘或腰椎间盘的融合器代替,由于传统的关节间融合器的高度固定且不能进行角度调节,并且大小和形态的不适,导致复位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一般具有高度调节功能的融合器,通常采用螺杆带动两滑块靠拢或分离,使与滑块连接的上板、下板之间的高度增加或减小,实现融合器高度的变化。而寰枢关节间融合器植入BI-AAD患者体内如何调整高度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BI-AAD寰枢关节间融合器,用于恢复BI-AAD患者寰枢关节间隙丢失的高度并纠正患者的寰枢椎关节后凸畸形,恢复生理前凸,本实用新型的一种BI-AAD寰枢关节间融合器包括壳体(上撑开壳体和下撑开壳体相嵌合)、融合器基体支撑环、第一锥形螺栓、第二锥形螺栓及中间连接件。融合器基体支撑环设置于壳体内部,第一锥形螺栓与第二锥形螺栓通过位于融合器基体支撑环内部的中间连接件连接,从而使得第一锥形螺栓、第二锥形螺栓通过螺纹与融合器基体支撑环形成配合。工作时,BI-AAD寰枢关节间融合器通过夹持器具植入人体对应部位,通过外部扭转件调控第一锥形螺栓和第二锥形螺栓进入融合器基体支撑环内部,通过设计第一锥形螺栓、第二锥形螺栓端部直径和螺距的不同,实现BI-AAD寰枢关节间融合器高度调节和前凸角度的变化。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BI-AAD寰枢关节间融合器,包括壳体、融合器基体支撑环、第一锥形螺栓、第二锥形螺栓、中间连接件;
所述壳体包括上撑开壳体和下撑开壳体;
所述第一锥形螺栓包括呈倒锥形的第一锥形螺栓头部、第一锥形螺栓工作部位;
所述第二锥形螺栓包括呈倒锥形的第二锥形螺栓头部、第二锥形螺栓工作部位;
所述上撑开壳体通过内凹卡条滑动结构与下撑开壳体相嵌合;所述融合器基体支撑环设置于上撑开壳体和下撑开壳体内部;所述中间连接件穿过融合器基体支撑环,且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锥形螺栓和第二锥形螺栓;所述第一锥形螺栓工作部位的螺距大于第二锥形螺栓工作部位的螺距,且第一锥形螺栓头部的直径小于第二锥形螺栓头部的直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的前端为“子弹头”结构,尾端设置有圆形通孔;所述圆形通孔与第一锥形螺栓头部相嵌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撑开壳体和下撑开壳体表面均设置有方形通孔结构;
所述融合器基体支撑环的上下表面两端设置有对称的凸体方块结构;所述凸体方块结构与方形通孔结构相嵌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未经上海理工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8471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真空设备及翻转机构
- 下一篇:一种袋装旺梅产品生产中使用的包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