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室内平行流微通道换热器及其空气源热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20745509.9 | 申请日: | 202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74420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邵索拉;许成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
主分类号: | F25B39/00 | 分类号: | F25B39/00;F25B30/06;F28F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知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56 | 代理人: | 张雯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室内 平行 通道 换热器 及其 空气 源热泵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室内平行流微通道换热器及其空气源热泵系统,室内平行流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多个并联设置的换热模块,换热模块包括换热壳体、设于换热壳体内的多排平行流微通道、设于平行流微通道之间的翅片以及设于换热壳体与平行流微通道之间的蓄热/冷介质;壳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出风模块与进风模块,进风模块与室外新风连通并安装有室内空气质量传感器,出风模块与室内连通。该室内平行流微通道换热器减少了制冷剂充注量,保证换热效果的同时降低了输送能耗及能量损失,内置的蓄热/冷介质也维持了室内舒适性,提高能源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或热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室内平行流微通道换热器及其空气源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为减少建筑碳排放量,达成双碳目标,国家鼓励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零碳能源核能的利用,来逐步代替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进行建筑供冷/暖。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目前通常采用光伏发电、风光发电等方法将其转化为电能,进行使用。空气源热泵作为一项高效用电技术,从空气中取热,将低品位热能转化为高品位热能,可以减少直接用电供冷/暖导致的电力浪费。
对于空气源热泵系统而言,传统室内机多为翅片管换热器,通过内置风扇对建筑进行供冷/暖。而翅片管换热器易沉积灰尘污垢,且不便清洗,易造成室内居住人员患上呼吸类疾病等健康问题。此外,传统室内机采用悬挂的安装方式,导致冬天采暖时,室内高处的温度较高,而人员工作、活动区域的温度较低,能量没有被有效合理的利用;而冬季除霜时,空气源热泵系统会从室内空气中吸热,造成室内温度下降,或者是系统需要增加电加热装置,导致其系统能效的进一步降低,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同时造成电源资源的浪费,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不利于上述换热器在市场上的推广及应用。
虽然现有家用空调技术中,已有部分室内机采用微通道换热器,但是其仅是将翅片管换热器替代为微通道换热器,与传统室内机结构相似,与室外新风没有直接换热,仅是通过换气模式来调节室内空气,使得室内空气质量一般,能耗增加;同时,现有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多用于大空间中,例如客厅,空调出风口较高,导致出现风口附近温度最适宜,其他区域温度一般,热损失较大,用户体验感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室内平行流微通道换热器及其空气源热泵系统,采用平行流微通道换热器代替传统的室内机的翅片管换热器,进一步减少系统中制冷剂充注量,降低系统能耗的同时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有利于带有室内平行流微通道换热器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市场上的推广及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室内平行流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多个并联设置的换热模块,换热模块包括换热壳体、设于换热壳体内的多排平行流微通道、设于平行流微通道之间的翅片和;壳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出风模块与进风模块,进风模块与室外新风连通,出风模块与室内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进风模块包括新风管和新风阀,新风管的一端通过新风阀与室外空气连通,另一端通过槽口与本体内部空气连通,新风管面向用户的一侧设有进风栅栏和空气质量传感器;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用于根据空气质量传感器的值实时控制新风阀的开度的转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出风模块包括出风管、室内风机和出风栅栏;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空气质量传感器的值实时控制室内风机的开启和转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空气质量传感器包括温湿度传感器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室内换热器中,换热模块还包括填充于换热壳体内的蓄冷/蓄热介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室内换热器为落地式,出风栅栏位于出风管的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壳体内换热模块的底部设有凝结水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未经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7455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窥镜无线传输系统
- 下一篇:一种拉手盒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