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升华硫蒸气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740875.5 | 申请日: | 202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71733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胡佳;赵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17/027 | 分类号: | C01B17/027;B01D53/00;B01D46/1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韩正玉;徐冬涛 |
地址: | 21004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升华 蒸气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蒸气升华硫蒸气回收装置,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该装置从下到上依次设有进气冷却段、处理段和排气段,所述处理段中设有若干竖直布置的管道,所述的管道中设有金属丝网。本实用新型升华硫蒸气回收装置通过进气冷却段与处理段两段换热,大大提升了硫蒸气中的升华硫粉尘的回收效率,回收率可达到95%左右。解决了传统处理技术成本高、人工费用大,而且排放的烟气达不到烟气脱白的弊端,本装置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是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利、高效环保的硫蒸气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升华硫蒸气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化工生产企业的液硫储罐、液硫槽等都设计有排空管口,容器内产生的升华硫蒸气(一种硫磺粉尘,也叫可凝结颗粒物)自然排放于空气中。一方面,升华硫容易在管口形成硫磺粉尘晶体,时间长后会堵塞管口,同时也腐蚀各容器的容器壁及管口,导致现场设备维护周期短,维修成本高;另一方面,通过排空管直接自然排放的升华硫对环境存在污染,也造成了硫资源的浪费。
常采用的硫蒸气尾气处理技术包括:夹套管加热直排与碱液清洗升华硫等。夹套管加热直排仅仅解决的是粉尘颗粒物不堵塞气孔问题,但是其排放出的大量淡黄色烟雾会对安全、环保、职业健康卫生的治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会造成硫磺大量损失、设备腐蚀,而且不定期还要安排人员清理。而用碱液清洗升华硫,则需要进行沉降、废水处理、再进行沉淀物自然干燥再回到硫磺中去,由于含水量的增加加速了熔硫时蒸汽的消耗,从而加剧了熔硫设备的腐蚀。上述两种处理技术成本高、人工费用大,而且排放的烟气达不到烟气脱白的目的,不符合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要求。因此,亟需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利、高效环保的蒸气升华硫蒸气回收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蒸气升华硫蒸气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升华硫蒸气回收装置,该装置从下到上依次设有进气冷却段、处理段和排气段,所述处理段中设有若干竖直布置的管道,所述的管道中设有金属丝网。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进气冷却段的底部设有壳程入口,顶部设有壳程出口。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处理段的底部设有处理段壳程出口,顶部设有处理段壳程入口。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排气段的底部设有排气段入口,中部设有排气段出口。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进气冷却段设置有夹套换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处理段内设有若干夹套式换热器或管道。
在一些具体的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蒸气升华硫蒸气回收装置,包括与储硫容器中硫蒸气排空管口连接的进气冷却段、上端连接着处理段与排气段,其中,
所述的进气冷却段设置有夹套换热装置,所述的处理段设置加热装置,设置若干夹套式换热器或管道,管内布置金属丝网用于阻碍升华硫粉尘。
各硫蒸气排空管口上安装升华硫蒸气回收装置,装置由三段构成:进气冷却段,通过接口连接各排空口,并设置夹套换热,壳程通入循环冷却水对硫蒸气进行冷却;处理段,配置有加热装置,设置若干夹套式换热器或管道,管内布置金属丝网,用于阻碍硫蒸气中冷却的升华硫粉尘颗粒。通过加热装置将热量传导至管内金属丝网,加热丝网上固态细小颗粒状的升华硫粉尘,硫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经金属丝网网口流入进气冷却段,再返回储硫容器中,而净化后不含硫的气体则向上排出;排气段,用于排放经过过滤回收的净化气体,避免了设备的腐蚀,保护了生态环境。
作为优选的,所述的进气冷却段的夹套换热装置中,管程内走储硫容器中排出的硫蒸气,壳程则源源不断通入冷却循环水,使蒸汽中的升华硫快速冷却凝华为固体粉尘颗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7408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