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泵软管端部操作转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460619.0 | 申请日: | 2022-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69495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刘湧;干彬;杨霞;杨劲;李富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建投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2 | 分类号: | E04G21/02;F16L3/10;F16L3/16 |
代理公司: | 昆明同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3214 | 代理人: | 王远同 |
地址: | 650103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软管 操作 转换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泵软管端部操作转换装置,包括下端管支撑座,所述的下端管支撑座并排设置两根,下端管支撑座呈弧度设置,在下端管支撑座的工作端设置挂钩,在下端管支撑座上设置抱箍,在下端管支撑座的另一端设置下支撑杆,在下支撑杆的一侧设置加力杆。本实用新型针有效的将高压泵软管的端部固定在构造柱模板开口处,通过挂钩直接挂靠于模板口上,操作非常简单便捷,通过加力杆可以调整该段软管的角度,放置位置等,抱箍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将软管进行固定,本实用新型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实用新型强,能够有效提升浇筑效率,提升浇筑质量。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泵软管端部操作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构造柱是指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的墙体中还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与各层圈梁相连接,形成能够抗弯抗剪的空间框架,它是防止房屋倒塌的一种有效措施,一般构造柱都采取浇筑施工,但是如较高的构造柱的浇筑,需要采取高压泵通过软管进行泵送作业从而实施浇筑,但软管在最高处与构造柱模板的连接需要一个转换装置,将软管和构造柱模板之间进行有效对接,否则高压下的混凝土不能够很好的被送至模板内,这样就会降低效率不说,而且会影响到施工质量,因此研制开发一种泵软管端部操作转换装置显得非常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泵软管端部操作转换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下端管支撑座,所述的下端管支撑座并排设置两根,下端管支撑座呈弧度设置,在下端管支撑座的工作端设置挂钩,在下端管支撑座上设置抱箍,在下端管支撑座的另一端设置下支撑杆,在下支撑杆的一侧设置加力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下列优点和效果:
本实用新型针有效的将高压泵软管的端部固定在构造柱模板开口处,通过挂钩直接挂靠于模板口上,操作非常简单便捷,通过加力杆可以调整该段软管的角度,放置位置等,抱箍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将软管进行固定,本实用新型制作简单, 成本低廉 ,实用新型强,能够有效提升浇筑效率,提升浇筑质量。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抱箍;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1-构造柱模板,2-框架梁,3-尼龙扶绳,4-移动式操作平台,5-高压泵送软管,6-下端管支撑座,7-挂钩,8-抱箍,9-下支撑杆,10-加力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基于本发明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下端管支撑座6,所述的下端管支撑座6并排设置两根,下端管支撑座呈弧度设置,在下端管支撑座6的工作端设置挂钩7,在下端管支撑座6上设置抱箍8,在下端管支撑座6的另一端设置下支撑杆9,在下支撑杆9的一侧设置加力杆10。
所述的下支撑杆9呈U型结构,通过下支撑转轴座设置于下端管支撑座6上。
所述的抱箍8设置两组,通过扁钢固定在下端管支撑座6上,左右抱箍之间通过活动铰连接。
所述的加力杆10上设置操作手柄,操作手柄上设置橡胶防滑手套。
所述的挂钩7与下端管支撑座6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0°,小于等于150度。
所述的下端管支撑座6上还设置有尼龙扶绳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建投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昆明建投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4606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圆锥式破碎机破碎壁间隙调整机构
- 下一篇:一种大型减速机磁性检修孔封堵孔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