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雨水处理回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392495.7 | 申请日: | 202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778090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功松;沈雨晴;陈丹阳;徐健;付乐乐;杜菲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沈栋栋 |
地址: | 200062 上海市普陀***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雨水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雨水处理回用装置,包括:第一过滤部、弃流沉淀部、第二过滤部、加药部、清水部、雨水汇集管和雨水回用管,第一过滤部的下端伸入弃流沉淀部设置,第一过滤部与弃流沉淀部连通设置,弃流沉淀部与第二过滤部通过溢流连通设置,第二过滤部的下端通过一过水口与加药部的下端连通设置,清水部的上端与加药部的上端通过溢流连通设置,雨水汇集管与第一过滤部连接,雨水回用管与清水部连接。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将雨水收集、截污、分流、弃流、沉淀、过滤和消毒功能为一体的雨水处理回用装置,并利用沉淀、过滤和消毒使得雨水达到回用水的水质指标,同时整个装置呈一体化设置,大大节约占地面积,调试维修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处理回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雨水处理回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我国也是联合国所列出的十三个世界级贫水国家之一。由此可见,开发利用各类水资源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而雨水作为自然界中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其有着极高的利用价值。近年来,雨水回用的技术方案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但是,现有的雨水处理工艺还不够成熟,整个雨水处理回用的各工序间设置相对分散,占地面积大,雨水处理效率较低,且日常管理维修也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处理回用装置,包括:第一过滤部、弃流沉淀部、第二过滤部、加药部、清水部、雨水汇集管和雨水回用管,所述第一过滤部的下端伸入所述弃流沉淀部设置,所述第一过滤部的下端通过若干通孔与所述弃流沉淀部连通设置,所述弃流沉淀部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过滤部的上端通过溢流连通设置,所述第二过滤部的下端通过一过水口与所述加药部的下端连通设置,所述清水部的上端与所述加药部的上端通过溢流连通设置,所述雨水汇集管与所述第一过滤部连接,所述雨水回用管与所述清水部连接。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部包括:第一容置腔和格栅,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下部伸入所述弃流沉淀部设置,所述格栅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内部通过所述格栅分隔为第一腔体部和第二腔体部,所述第一腔体部的上部与所述雨水汇集管连接,若干所述通孔均开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下部,每一所述通孔均与所述第二腔体部的下部连通设置。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部还包括:溢流管,所述溢流管与所述第一腔体部的上部连通设置。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弃流沉淀部包括:第二容置腔、污泥斗、浮球、斜板和弃流管,所述第二容置腔的上部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过滤部,所述第二容置腔的上部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过滤部的上端溢流连通设置,所述污泥斗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内部通过所述污泥斗分隔为呈上下相隔设置的沉淀容置部和弃流容置部,所述浮球设置于所述污泥斗的下方,所述污泥斗的内侧形成有一过水孔,所述浮球可操作地封闭所述过水孔设置,所述斜板设置于所述沉淀容置部的上部,所述弃流管与所述弃流容置部的底部连接。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污泥斗包括:上斜板组件和下斜板组件,所述上斜板组件的中部与所述下斜板组件的中部相连接并形成所述过水孔,所述上斜板组件的外缘高于所述上斜板组件的内缘设置,所述下斜板组件的内缘高于所述下斜板组件的外缘设置,所述上斜板组件与所述第二容置腔连接。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弃流沉淀部还包括:底斜板组件,所述底斜板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底部,所述底斜板组件的中部设置有一下水孔,所述下水孔正对所述弃流管设置,所述底斜板组件的外缘高于所述底斜板组件的内缘设置。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过水口处设置有一闸板,所述闸板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过水口设置。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滤部包括:第三容置腔和层级过滤组件,所述第三容置腔的上端与所述弃流沉淀部的上端通过溢流连通设置,所述层级过滤组件由上至下地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置腔的中部,所述第三容置腔的下端开设有所述过水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3924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收性物品
- 下一篇:一种与坐便器搭配使用的肛肠患者熏洗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