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高手表无线充电效率的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20237518.7 | 申请日: | 2022-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72404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徐宏宇;卢宏宇;黄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50/40 | 分类号: | H02J50/40;H02J50/90;H02J50/10;H02J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李远星 |
地址: | 516600 广东省汕尾***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手表 无线 充电 效率 结构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提高手表无线充电效率的结构,包括手表外壳,手表外壳的顶部设有玻璃盖板,手表外壳前端的一侧设有与主板连接的按钮,玻璃盖板的底端设有位于手表外壳内部的辅助充电接收结构,辅助充电接收结构包括ITO接收线圈,ITO接收线圈远离玻璃盖板的一侧设有顶OC层,ITO接收线圈中部的一端电性连接有连接ITO线,连接ITO线穿过顶OC层电性连接有直ITO线。本申请通过设置的辅助充电接收结构,智能手表在充电时,主充电接收结构在为智能手表电池充电的同时,辅助充电接收结构也为电池充电,利用同一个无线充电器为两个接收器供电,从而实现了智能手表的快速充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线充电的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提高手表无线充电效率的结构。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分为小功率无线充电和大功率无线充电两种方式。小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电磁感应式,如对手机充电的Qi方式,但中兴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式采用感应式。大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谐振式(大部分电动汽车充电采用此方式)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由于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磁场传送能量,两者之间不用电线连接,因此充电器及用电的装置都可以做到无导电接点外露;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市场的迅猛发展,智能手表已可以和手机一样背部内置充电线圈完成无线充电,智能手表无线充电器是指利用电磁波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设备,原理类似于变压器。在发送和接收端各有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连接有线电源产生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感应发送端的电磁信号从而产生电流给电池充电。
针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申请号:CN201920184546.5)所提出的智能手表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导电模组、无线充电发射模组及充电表盘。所述导电模组设于所述壳体的一端,并与所述壳体活动组装。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组收容于所述壳体的收容空间内,并与所述导电模组电连接。所述充电表盘,盖设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手表无线充电装置导电模组与所述壳体模块化活动组装,方便插拔;所述导电模组的导电端子与外部电源接口之间的方向可以灵活做适应性调整,方便插拔且使用方便,提高灵活性和兼容性。
无线充电比有线充电方便,但效率会低许多,主要因为电磁波辐射在线圈附近时,有很大一部分电磁波被传播到线圈外,造成能量浪费。提高无线充电的效率常用方法目前通过增多线圈匝数,层数以及选用高导电性材料,结构上还可以通过拉进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距离来提高效率。智能手表的无线接收线圈一般为铜圈,且放在智能手表内的靠背部区域,充电时正放在无线充电装置上。
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提高手表无线充电效率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存在的无线充电的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提高手表无线充电效率的结构,以改善上述问题。
本申请具体是这样的:
包括手表外壳,所述手表外壳的两侧均固定设有表耳,所述手表外壳的顶部设有玻璃盖板,所述手表外壳的内部设有电池、主板以及显示屏,所述手表外壳内部的底端内壁设有用于无线充电的主充电接收结构,所述手表外壳前端的一侧设有与主板连接的按钮,玻璃盖板的底端设有位于手表外壳内部的辅助充电接收结构,所述辅助充电接收结构包括ITO接收线圈,所述ITO接收线圈呈螺旋状,所述ITO接收线圈远离玻璃盖板的一侧设有顶OC层,所述ITO接收线圈中部的一端电性连接有连接ITO线,所述连接ITO线穿过顶OC层电性连接有直ITO线,所述直ITO线的端部延伸至玻璃盖板的圆周侧。
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直ITO线远离玻璃盖板的一侧设有外OC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2375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