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分子薄膜流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223743.5 | 申请日: | 2022-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68318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蒋国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安布雷拉新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1/36 | 分类号: | B29C41/36;B29C41/52;B29L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分子 薄膜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分子薄膜流延装置。其包括流延模和支撑架,所述的流延模包括第一进料流路和第二进料流路,第一进料流路由第一进料口、第一管路和第一出口组成,第二进料流路由第二进料口、第二管路和第二出口组成;所述的流延模的下部设置有汇合球,汇合球的上端设置合流口、下端设置出料口,所述的第一出口和所述的第二出口汇合后与所述的合流口连通;在所述的第一管路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压力调节阀,第一回流路通过所述的第一压力调节阀与所述的第一管路连通;在所述的第二管路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压力调节阀,第二回流路通过所述的第二压力调节阀与所述的第二管路连通。该流延装置可以实现多种原料的共流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薄膜成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分子薄膜流延装置。
背景技术
薄膜的成型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热压铸成型、挤压成型、凝胶注模成型、流延成型、注浆成型等,其中采用流延成型方法制备的薄膜厚度可以控制在0.01~1mm,生产此类产品具有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组织结构较为均匀,因此被广泛用于多多层复合薄膜、电子电路基板、压电陶瓷等器件的生产中。在流延薄膜成型时,需要让流延模具流出的薄膜贴住成型钢辊的表面,使得薄膜能够能冷却成型,通常采用真空吸附、电子压面、辊筒压膜等方法。其中电子压面、辊筒压膜成型方法中,薄膜在成型时与成型钢辊有个压合过程,使得薄膜的平整度、厚度均匀性都受到影响;真空吸附成型方法中,由于薄膜热收缩过快导致薄膜宽度难以控制。因此用传统装置无法生产出一些高端特殊薄膜以及精度要求高的薄膜。
但是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流延成型装置中流延刮刀的高度难以调节,因此生产出来的薄膜生坯表面不平整,厚度不均匀,产品不合格率较高,且流延成型装置成本相对较高。
目前开发工业生产的塑料薄膜,重要的是要提高其生产率,有必要尽可能多地在制造过程中实现自动化。尤其是通过在高分子薄膜上涂布形成硬涂层的涂布液来制造硬涂层复合薄膜时,需要先形成高分子薄膜的工序,再形成硬涂层的工序,将这两个工序组合起来,没有一体化的装置就会存在制造效率低、薄膜成型不平整、薄膜制造质量不高的问题。
因此,研究如何采用共流延的方法将由聚合物构成的薄膜主体溶液与用于形成硬涂层的涂层溶液的方法,在流延模内使组成不同的多个溶液合流之后流延于行进的支承体上,从而通过一个工序同时形成多层薄膜的方法,这是现有技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高分子薄膜流延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流延装置可以实现多种原料的共流延,在共流延成膜方法中,当在流延模中结合两种或更多种原料树脂涂料时,界面的扰动与最终产品在宽度方向和纵向上的变化之间存在相关性。发明人还发现,两种或更多种原料树脂涂料在流延模具中即将合并之前的流速,合并角度以及从合并部分到模具排出口的尖端的距离对界面的扰动有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分子薄膜流延装置,其包括流延模1和支撑架2,流延模1包括两个进料流路,即第一进料流路A和第二进料流路B,第一进料流路A由第一进料口3、第一管路5和第一出口7组成,第二进料流路B由第二进料口4、第二管路6和第二出口8组成;
流延模1的下部设置有汇合球9,汇合球9的上端设置合流口91、下端设置出料口92,第一出口7和第二出口8汇合后与所述的合流口91连通;
在所述的第一管路5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压力调节阀11,第一回流路13通过所述的第一压力调节阀11与所述的第一管路5连通;
在所述的第二管路6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压力调节阀14,第二回流路16通过所述的第二压力调节阀14与所述的第二管路6连通。
较佳的,在第一回流路13上还设置有第一气泡传感器12,用于在第一回流路13取样时感知气泡,从而调节第一压力调节阀11。
较佳的,在第二回流路16上还设置有第二气泡传感器15,用于在第二回流路16取样时感知气泡,从而调节第二压力调节阀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安布雷拉新材料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安布雷拉新材料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2237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应用于氟化反应的高压冷凝器
- 下一篇:渔轮卸力报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