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耐磨结构件、终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220223226.8 | 申请日: | 2022-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75511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徐小明;蔡明;邹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7/02 | 分类号: | B22F7/02;B22F7/06;B22F3/22;C22C38/52;C22C38/44;C22C38/48;C22C38/08;C22C38/12;C22C38/10;C22C38/02;C22C38/04;C22C38/18;C22C38/26;C22C38/42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黄志云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磨 结构件 终端设备 | ||
本申请涉及产品零部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耐磨结构件、终端设备。所述耐磨结构件包括韧性部和抗磨部,且所述抗磨部与所述韧性部局部连接,或所述抗磨部形成在所述韧性部的整体表面;其中,所述韧性部选自硬度为350~650HV的马氏体钢制成的结构部,所述抗磨部为硬度≥700HV的陶瓷部、硬质合金部或高硬度钢部。本申请提供的耐磨结构件,兼具优异的韧性和耐磨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产品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磨结构件,以及一种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金属注射成型(MIM)技术是一种将金属粉末与粘结剂等添加剂的增塑混合料注射于模型中的成形方法。该工艺将两种完全不同材质的材料进行加工(塑料注射成型和粉末冶金)并融为一体,采用塑料成型的方式获得低价、异型的不锈钢、镍、铁、铜、钛和其他金属零部件。MIM技术具有成型精度高、组织均匀、性能稳定的特点,特别是对于电子零部件或小部件,MIM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MIM技术逐渐在军事、交通、机械、电子、航天、航空等领域广泛应用。
目前,手机产品大量使用MIM技术制备复杂结构件,其中,采用不锈钢材质的MIM技术应用最为广泛。但是,当前业内MIM技术普遍使用的不锈钢材料如17-4PH、420材料,这类材料经MIM工艺成型后得到的结构件硬度低,耐磨性差。由于材质硬度低(17-4PH的典型硬度为380HV,420的典型硬度为500HV),当形成的结构件为可弯折件时,凸轮以及轨迹槽等结构易磨损,弯折寿命低。特别是形成的结构件为转轴铰链件时,磨损更为严重。
某手机厂商的折叠屏手机,由于采用大量MIM不锈钢(17-4PH、420)转轴铰链零部件,导致手机强度不足,跌落可靠性差。如某款折叠手机,转轴部分金属零部件采用MIM 17-4PH材料,由于17-4PH依赖于时效过程中析出Cu强化,导致凸轮以及主外轴硬度低,耐磨性能差,其屈服强度为1000MPa,硬度仅为380HV,延伸率为6%。又如某款折叠手机、某笔记本转轴零部件采用MIM420材料,屈服强度为1200MPa,硬度为500HV,延伸率为4.5%。尽管MIM420材料硬度方面达到了500HV级别,但在实际整机弯折测试中,同样存在强度不足的问题,其耐磨效果依然不理想。业内为改善该问题,往往将产品做的极其粗壮以承载更高的受力场景,但这样一来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结构设计和美观程度。另一方面,以MIM420材料制备产品的过程中,由于其中碳化物易长大,生产过程中也难以控制。
因此,开发一种同时具有高韧性和高硬度的结构件,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磨结构件,以及一种含有该耐磨结构件的终端设备,旨在解决现有需要经过MIM工艺成型的产品零部件不能兼具高韧性和高硬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申请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耐磨结构件,所述结构件包括韧性部和抗磨部,且所述抗磨部与所述韧性部局部结合,或所述抗磨部形成在所述韧性部的整体表面;
其中,所述韧性部选自硬度为350~650HV的马氏体钢制成的结构部,所述抗磨部为硬度≥700HV的陶瓷部、硬质合金部或高硬度钢部。
本申请提供的耐磨结构件,包括马氏体钢制成的韧性部,以及陶瓷、硬质合金或高速钢制成的抗磨部,且使得韧性部的硬度为350~650HV,抗磨部的硬度≥700HV。由此,不仅可以赋予耐磨结构件良好的韧性,而且能够赋予耐磨结构件较高的硬度,以实现优异的耐磨性能。由于耐磨结构件的韧性提高,因此,含有该耐磨结构件的产品在跌落等环境下,耐磨结构件不容易断裂;当产品为可弯折产品时,通过将可弯折部设计为上述耐磨结构件可以提高可弯折部的耐磨性,从而提高产品的弯折寿命。
此外,本申请提供的耐磨结构件,适合于MIM的一次成型,无需另外开发新工艺,具有可加工性强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2232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自动绕管焊接机
- 下一篇:一种方便打砂喷漆的油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