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热自动恒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210816.7 | 申请日: | 2022-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72834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发明(设计)人: | 孔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万诺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02 | 分类号: | H05B3/02;H05B3/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王欢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容里社区昌宝西路33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热 自动 恒温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热自动恒温装置,包括引线、绝缘套管、金属固定套、耐高温绝缘胶纸、金属传热板、PTC陶瓷片、电极片和硅胶,所述引线与电极片连接,所述绝缘套管套设于引线和电极片连接点的外表面,所述电极片设置于PTC陶瓷片的上下两侧,所述电极片的外部绕设有耐高温绝缘胶纸,所述PTC陶瓷片位于金属固定套的内腔。本实用新型通过引线、绝缘套管、金属固定套、耐高温绝缘胶纸、金属传热板、PTC陶瓷片、电极片和硅胶相互配合,解决了现在的恒温装置结构复杂造价高,需要专业人员维护,同时占空间大,安装复杂工序多,且电加热的主流方式都难以避免发热部分和探测反馈部分直接与液体接触,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恒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发热自动恒温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的恒温装置主要是依靠复杂的电控配套来实现,涉及多个组件协同完成:发热组件(如发热管)、探测反馈组件(如温度传感器)、控制回路组件(如继电器、变压器、功率调整等),此方式优点是控温精确,但现在的恒温装置结构复杂造价高,需要专业人员维护,同时占空间大,安装复杂工序多,在大型设备或高价值的产品上还可以承受,但在成本控制严格、以及设备越来越小型化的市场需求下就显得难以接受了,尤其在小家电类产品上表现最为明显,同时电加热的主流方式都难以避免发热部分和探测反馈部分直接与液体接触,存在安全隐患,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发热自动恒温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热自动恒温装置,具备成本低,且安全性高的优点,解决了现在的恒温装置结构复杂造价高,需要专业人员维护,同时占空间大,安装复杂工序多,且电加热的主流方式都难以避免发热部分和探测反馈部分直接与液体接触,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热自动恒温装置,包括引线、绝缘套管、金属固定套、耐高温绝缘胶纸、金属传热板、PTC陶瓷片、电极片和硅胶,所述引线与电极片连接,所述绝缘套管套设于引线和电极片连接点的外表面,所述电极片设置于PTC陶瓷片的上下两侧,所述电极片的外部绕设有耐高温绝缘胶纸,所述PTC陶瓷片位于金属固定套的内腔,所述金属固定套通过硅胶与金属传热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金属传热板为圆形,所述金属固定套为矩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引线、绝缘套管、金属固定套、耐高温绝缘胶纸、金属传热板、PTC陶瓷片、电极片和硅胶相互配合,在保证加热、恒温功能的前提下,简化了整体结构,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由于对结构重新定义精简,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由于热量靠金属传热板传递到最后要加热或保温的容器壁,实现了水电分离,保证了使用安全,解决了现在的恒温装置结构复杂造价高,需要专业人员维护,同时占空间大,安装复杂工序多,且电加热的主流方式都难以避免发热部分和探测反馈部分直接与液体接触,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引线;2、绝缘套管;3、金属固定套;4、耐高温绝缘胶纸;5、金属传热板;6、PTC陶瓷片;7、电极片;8、硅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万诺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万诺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2108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