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节能的二次供水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220196383.4 | 申请日: | 2022-0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2677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 发明(设计)人: | 姚立三;曲祥瑞;韩小波;陈逸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利源水务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3B1/00 | 分类号: | E03B1/00;E03B7/07;E03B11/16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鼎泰正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55 | 代理人: | 缪太清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二次 供水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能的二次供水系统,包括自来水供水管路、蓄水槽供水管路、输水管路、节能器、以及变频水泵;所述节能器包括外壳、以及内置导引管;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内腔,且外壳的其中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水口,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蓄水槽供水管路连通,所述出水口与变频水泵的进水端连通,所述变频水泵的出水端与输水管路连通;所述内置导引管的下端位于外壳的内腔内;所述内置导引管的顶端从外壳的顶端伸出,且内置导引管的顶端还设置有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自来水供水管路连通。本实用新型在采用变频水泵的情况下,并可达到节能的效果;通过合理设置节能器,可使两股水流平稳混合的同时,还可降低制作难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能的二次供水系统。
背景技术
小区及高层建筑的二次供水系统常通过自来水供水管路向低位水箱供水,然后再通过水泵抽送至高位水箱,再通过高位水箱供水给用户。但后来基于卫生防护及瞬间启动电流强度大小方面的考虑,从而将二次供水系统中采用自来水供水管路、低位水箱、变频水泵,以通过取消高位水箱,改善了供水卫生条件,实现了水泵的软性启动,降低瞬间启动电流的冲击。但在实际使用中,人们发现变频水泵抽送水,需耗费较大的能量。因此,如何在采用变频水泵的情况下,并可达到节能的效果,已成为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的二次供水系统,其在采用变频水泵的情况下,并可达到节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节能的二次供水系统,包括自来水供水管路、蓄水槽供水管路、输水管路、节能器、以及变频水泵;所述节能器包括外壳、以及内置导引管;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内腔,且外壳的其中一端设置有与内腔连通的第一进水口,另一端设置有与内腔连通的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蓄水槽供水管路连通,所述出水口与变频水泵的进水端连通,所述变频水泵的出水端与输水管路连通;所述内置导引管的下端位于外壳的内腔内,并设置有连通口;所述内置导引管的顶端从外壳的顶端伸出,且内置导引管的顶端还设置有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自来水供水管路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的中心轴线、出水口的中心轴线、连通口的中心轴线重合。
所述第一进水口的中心轴线与外壳内腔的中心轴线重合。
所述连通口的口径小于第一进水口的口径、出水口的口径、第二进水口的口径。
所述连通口的中心轴线与第二进水口的中心轴线垂直。
所述内置导引管包括沿着内腔的轴向延伸并位于内腔内的出水管段、过渡管段、以及进水管段;所述进水管段的延伸方向与内腔的轴向垂直,所述过渡管段衔接在出水管段与进水管段之间;所述连通口形成在出水管段远离过渡管段的一端上,所述第二进水口形成在进水管段远离过渡管段的一端上;从出水管段靠近过渡管段的一端至远离过渡管段的一端,所述出水管段的内径逐渐减小。
所述过渡管段的延伸轨迹呈射流状。
所述输水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闸阀。
该节能的二次供水系统还包括蓄水槽,蓄水槽供水管路与蓄水槽连通;所述蓄水槽供水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闸阀和单向阀。
该节能的二次供水系统还包括补给管路,所述补给管路用于连通自来水供水管路和蓄水槽;所述补给管路上设置有第三闸阀、以及位于蓄水槽内的浮球阀。
所述自来水供水管路包括第四闸阀、第五闸阀、第一管道、第二管道、以及第三管道,所述第四闸阀连接在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之间,第五闸阀连接在第二管道与第三管道之间,所述补给管路与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三管道与第二进水口连通。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利源水务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利源水务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1963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