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标准轨距棱镜遥控测量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220124636.7 | 申请日: | 2022-0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7125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 发明(设计)人: | 王翔;左小伟;付天善;余高银;袁攀峰;杨开龙;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B35/02 | 分类号: | E01B35/0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峰诚志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25 | 代理人: | 张腾 |
| 地址: | 43006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标准 轨距 棱镜 遥控 测量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属于轨道空间位置测量技术领域,具体为标准轨距棱镜遥控测量系统,其包括:标准轨距保持架,两侧分别贯穿的活动连接有两个导引杆,所述标准轨距保持架的一侧壁两侧均安装有压缩弹簧的一端,两个所述压缩弹簧分别设置在两个导引杆外侧,所述轨距保持架底面的一侧对称活动连接有两个第一滚动轴承,所述标准轨距保持架底面的另一侧中间活动连接有第二滚动轴承;安装板,中间开设有通孔,所述安装板设置在标准轨距保持架上方,所述安装板的两侧内部分别连接两个导引杆的两端。该标准轨距棱镜遥控测量系统,相当于将棱镜中心直接设置在钢轨内侧最边缘,解决了棱镜自动强制对中的问题,检测方便,检测误差较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空间位置测量技术领域,具体为标准轨距棱镜遥控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轨距是铁路轨道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现在全世界有多种不同的轨距,分为普轨、宽轨、窄轨。
国际铁路协会在1937年制定1435mm为标准轨即普轨,世上百分之六十的铁路的轨距是标准轨。这普通轨距又称标准轨距或国际轨距。比标准轨宽的轨距称为宽轨,比标准轨窄的称为窄轨。双轨距铁路或多轨距铁路铺有三或四条钢轨,让使用不同轨距的列车都可行驶。在铁路的维护建造等过程中,需要通过标准轨距棱镜测量系统对标准轨距处钢轨空间位置进行测量。
因标准轨距位置在钢轨内边缘距轨面16毫米处,但是现有的标准轨距棱镜测量系统无法在此处安装,通过本系统能实现棱镜自动架空并完成棱镜自动强制对中工作,从而保证能够进行轨道的空间坐标测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标准轨距棱镜遥控测量系统,旨在解决现有的标准轨距棱镜测量系统往往需要在将装置固定在钢轨上后,再手动安装棱镜,并且调整棱镜的位置,从而使得棱镜能够位于装置的中间部位,完成棱镜对中工作,从而保证能够进行检测,整个过程复杂繁琐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标准轨距棱镜遥控测量系统,其包括:
标准轨距保持架,两侧分别贯穿的活动连接有两个导引杆,所述标准轨距保持架的一侧壁两侧均安装有压缩弹簧的一端,两个所述压缩弹簧分别设置在两个导引杆外侧,所述标准轨距保持架底面的一侧对称活动连接有两个第一滚动轴承,所述标准轨距保持架底面的另一侧中间活动连接有第二滚动轴承;
安装板,中间开设有通孔,所述安装板设置在标准轨距保持架上方,所述安装板的两侧内部分别连接两个导引杆的两端,所述安装板的一侧内壁连接有两个压缩弹簧的另一端;
棱镜杆,活动连接在轨距保持架上,且棱镜杆的顶端穿过安装板的通孔安装有棱镜头;
支撑组件,安装在棱镜杆的中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标准轨距棱镜遥控测量系统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标准轨距保持架的顶面安装有关节轴承,且关节轴承位于两个第一滚动轴承的边缘连线垂直位置处,所述关节轴承的内部安装有棱镜杆的底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标准轨距棱镜遥控测量系统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标准轨距保持架的顶端一侧安装有保持架手柄,所述保持架手柄的表面经过磨圆处理。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标准轨距棱镜遥控测量系统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连接板、电推杆和站脚,所述连接板安装在棱镜杆的中部,所述连接板的相邻两侧壁活动连接有电推杆,所述电推杆的底端安装有站脚。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标准轨距棱镜遥控测量系统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接板的相邻两侧壁上均开设有槽口,所述槽口内通过连接栓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端连接有电推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标准轨距棱镜遥控测量系统的优选方案,其中:两个所述站脚之间相互垂直,所述站脚的底端开设有防滑纹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1246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