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钢结构检测的无损检测仪有效
申请号: | 202220075477.6 | 申请日: | 2022-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72780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发明(设计)人: | 邱爱林;谢健;刘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时代鸿泽钢结构检测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84 | 分类号: | G01N27/84 |
代理公司: | 北京奥肯律师事务所 11881 | 代理人: | 马聪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盘龙城经济开***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钢结构 检测 无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钢结构检测的无损检测仪,包括检测台,检测台顶端一侧的边缘处固定设有第一支撑台,第一支撑台一侧的内壁卡合设有限位环,限位环的内壁固定设有转盘,转盘外壁一侧的下端固定设有第一卡环,第一卡环顶端两侧的边缘处均卡合设有第一电动伸缩杆,两个第一电动伸缩杆的输出端均固定设有第二卡环。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卡环和第二卡环将钢管夹持,启动第一电动伸缩杆将第二卡环拉下夹住钢管,使其固定,转动第一支撑台一侧的转动把手使得转盘在限位环的旋转下在第一支撑台上转动,配合上端的磁棒进行磁吸测试,不需要工作人员手动翻转即可将钢管翻面,从而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结构检测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钢结构检测的无损检测仪。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用于钢结构检测的无损检测仪主要是检测建筑施工时使用的钢架结构材料的品质,以及钢管内壁的饱和度,尤其是针对钢管的检测,把控的十分严格,使得钢管在使用时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钢管的使用在建筑施工以及科学研究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钢管的品质需要进行一定的把控;
现有技术中,在设计制造该用于钢结构检测的无损检测仪时,大多数设计者会注重设计装置的检测强度,使得装置检测之后的钢管可以更加保险的投入使用,但是在检测时,钢管类的材料检测时一般需要工作手持翻转才能检测全面,此种操作不仅增加工作人员的操作负担,且影响检测效率,从而降低装置的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钢结构检测的无损检测仪,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钢结构检测的无损检测仪,包括检测台,所述检测台顶端一侧的边缘处固定设有第一支撑台,所述第一支撑台一侧的内壁卡合设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内壁固定设有转盘,且转盘的外壁与第一支撑台的一侧穿插连接,所述转盘外壁一侧的下端固定设有第一卡环,所述第一卡环顶端两侧的边缘处均卡合设有第一电动伸缩杆,两个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的输出端均固定设有第二卡环,且第二卡环底部的两侧分别与两个第一电动伸缩杆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卡环的一侧的内壁和第二卡环一侧的内壁均固定设有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台外壁的另一侧穿插设有转动把手,且转动把手的一端穿过第一支撑台的一侧与转盘的另一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检测台顶端的另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一滑槽,两个所述第一滑槽的内壁均卡合设有第二支撑台,且第二支撑台底部两侧的外壁分别与两个第一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滑槽内壁的一边侧均卡合设有第二电动伸缩杆,且两个第二电动伸缩杆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支撑台底部的两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台外壁一侧的中间位置固定设有磁棒,所述检测台顶端另外两侧的边缘处均开设有第二滑槽,两个所述第二滑槽内壁的一边侧均卡合设有第三电动伸缩杆,两个所述第二滑槽的内壁均卡合设有支撑架,且支撑架底部两端的外壁分别与两个第二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两个第三电动伸缩杆的输出端分别与支撑架一侧的两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顶端的一侧开设有移动槽,所述支撑架顶端的中间位置穿插设有漏斗,所述漏斗外壁一侧的下端穿插设有隔板,且隔板的外壁与支撑架的内壁穿插连接,所述移动槽的内壁滑动设有滑钮,且滑钮的一端与隔板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检测台外壁的一边侧固定设有开关面板,所述开关面板的一侧分别开设有第一电动伸缩杆开关、第二电动伸缩杆开关以及第三电动伸缩杆开关,且第一电动伸缩杆通过第一电动伸缩杆开关、第二电动伸缩杆通过第二电动伸缩杆开关以及第三电动伸缩杆通过第三电动伸缩杆开关均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时代鸿泽钢结构检测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湖北时代鸿泽钢结构检测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0754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