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浮漂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2220051543.6 | 申请日: | 2022-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73189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邹明;邹熙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赤鹰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4/58 | 分类号: | B29C44/58;B29C44/34;B29C3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9900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浮漂 模具 | ||
一种浮漂模具,属于浮漂生成技术领域,包括上下两块式单型腔模具,所述上下两块式单型腔模具是单只浮漂型腔模具,模具的内部空腔与漂身的形体结构完全相同,沿着空腔的轴心线将空腔纵向切分为两块,成为上块模具和下块模具,其中每块模具的前顶端和后顶端上均挖设有半圆槽,当上块模具和下块模具合模后所对应的两个半圆槽构成顶针孔;所述上下两块式单型腔模具在合模后的外形与漂身的形体结构相同或相似,其在合模后的外表面上设有若干个环槽,所述环槽所构成的圆形所在的平面与顶针孔垂直;其有益效果是在合模后用绑扎带在环槽上将模具绑扎固定,以替代现有的螺栓固定或锁扣固定或夹具固定,可以加快固定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浮漂生成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浮漂模具。
背景技术
浮漂,又叫浮子、鱼漂、鱼浮、浮标等,是钓鱼用具中需要的重要部件。浮漂使用的材质,从最原始的芦苇杆、高粱杆、孔雀羽、野猪毛,到现在比较流行的巴尔杉木和纳米材质。其结构一般是由漂身及穿过漂身轴心漂杆构成;有的漂身两头的漂杆所用的材料不同,其一端用碳纤维,另一端用玻璃纤维。
漂身一般由实芯层和包覆在实芯层外表的包芯层构成,其中实芯层内部设有供漂杆穿过并容纳漂杆的轴心孔道。有些将包芯层作为加固层,在包芯层之外还涂覆外表层。
现有的漂身的制作方法是采用上下两块式单型腔模具,模具内挖设有漂身型腔,通过漂身型腔做出漂身坯件;用上下两块式单型腔模具将制作漂身的膨胀材料经过纵向模压而成,两块式型腔模具需要在两侧采用螺栓或锁扣或夹具将合模后的两块型腔模具固定,这种固定方法无论是安装还是拆卸都非常繁琐,严重降低的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设有捆绑槽的上下两块式单型腔浮漂模具,这样在固定时只需采用缠绕捆绑方法即可将模具固定,这样安装和拆卸都非常方便,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浮漂模具,包括上下两块式单型腔模具,所述上下两块式单型腔模具是单只浮漂型腔模具,模具的内部为空腔,空腔的形体结构与漂身的形体结构完全相同,沿着空腔的轴心线将空腔纵向切分为两块,即将空腔模具分为两块,成为上块模具和下块模具,构成上下两块式单型腔模具;其中每块模具的前后端分别称为前顶端和后顶端,所述前顶端和后顶端的内侧均挖设有半圆槽,当上块模具和下块模具合模后,所对应的两个半圆槽构成通孔,称为顶针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两块式单型腔模具在合模后的外形与漂身的形体结构相同,仅因模具存在厚度而使体积变大,其在合模后的外表面上设有若干个环槽,所述环槽所构成的圆形所在的平面与顶针孔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环槽设有三个,分别设置在上下两块式单型腔模具外表面上的上部、中部和下部。
另外,所述环槽也可以只设置两个,分别设置在上下两块式单型腔模具外表面上的上部和下部。
进一步的,所述环槽上还配备有绑扎带,所述绑扎带为BOPP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或其它塑胶带。
进一步的,所述上下两块式单型腔模具外表面上还刻蚀有规格型号,以便于辨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上下两块式单型腔模具的外表面上设置了环槽,合模后用绑扎带将模具绑扎固定,以替代现有的螺栓固定或锁扣固定或夹具固定,可以加快固定速度,安装和拆卸都非常方便,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以简化生产工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浮漂模具分成上下两块式单型腔模具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浮漂模具分成上下两块式单型腔模具后的内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浮漂模具分成上下两块式单型腔模具后的外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下两块式单型腔模具、2.上块模具、3.下块模具、4.顶针孔、5.环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赤鹰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赤鹰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0515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产压裂材料后的余热综合利用装置
- 下一篇:陶瓷板喷墨缺陷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