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伴热带、智能管线伴热带装置及其智能温控预警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220043993.0 | 申请日: | 2022-0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00367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 发明(设计)人: | 罗欣;王治鹏;沈安文;徐金榜;唐其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6L59/02 | 分类号: | F16L59/02;F16L53/38;G01K1/024;G01K7/22;G01R19/00;G05B19/042 |
| 代理公司: | 武汉江楚智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8 | 代理人: | 吴秀兰 |
| 地址: | 430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带 智能 管线 装置 及其 温控 预警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伴热带、智能管线伴热带装置及其智能温控预警系统,伴热带装置包括伴热带和控制器,伴热带包括以缠绕的方式包裹在工业管线上的长条形的保温层,保温层内面设有两伴热丝,两伴热丝并联设置,且两个伴热丝中的任意一个伴热丝通过与之相对应的接插头选择与切换模块、电源构成串联回路;保温层内面还设有温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与切换模块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伴热带装置将伴热丝和保温层结合在一起,以缠绕的方式安装在施工管线上,适配不同直径管线和便捷安装,且装备采用双伴热带冗余结构设计,针对架空管线等难以施工的环境,配备可远程控制的自动切换装置,降低维护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伴热带及管线温控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伴热带、智能管线伴热带装置及其智能温控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工业管线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现场,是与航空、公路、铁路并称的最重要的运输系统之一。工业管线种类繁多,因使用环境、运输物等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系统特性。在工业锅炉现场,管线承担着输送水、蒸汽,消防等任务,是保证工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系统。
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气温低于零度,管线冻结将影响水、汽输送,引发生产故障。为了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必须进行重要管线的防冻作业。传统的管道防冻采用伴热带加热技术,施工人员将伴热带缠绕至管线上,两端通以220VAC使伴热带持续加热,管线外部包裹一定厚度的硅酸铝、高硅玻璃纤维等阻热阻燃材料进行保温。但是长时间不间断的工作使伴热带持续老化,寿命耗尽的伴热带经常发生功率不足、断裂等故障,导致被保护管线在短时间内冻结,影响工业生产。伴热带的老化存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同一批次产品的使用寿命也各不相同,无法准确预测,因此为了保证各处管线正常工作,现场工作人员需要频繁的巡检伴热带是否有效运行,其中包括难以探查的室外管线、架空管线等。这种传统的现场巡检方式检测效率低、工作强度大、人工耗时高,并且存在一定的漏检风险。除此之外,传统伴热带安装的施工工序多、作业复杂、部分需要高空作业,伴热带的使用寿命1~3年不等,频繁更换施工将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传统方案仍大量应用于工业管线防冻,国内外并没有专门针对已建工业管线的新型防冻设备和温控系统。因此,本专利针对现有管线防冻工作安装繁琐、更换频繁、人工巡检任务重等问题,希望研发一种智能管线伴热带装置及其智能温控预警系统:通过合理的产品设计降低施工难度、提高设备使用寿命;以IOT智能物联的方式替代人工巡检,服务器获取设备数据后对温度和电流数据进行判断,得出伴热带当前状态,并将当前状态和预警信息发送至工作人员的个人终端。新型智能管线伴热带装置及其智能温控预警系统将为工业生产厂家提供便利的管线防冻服务,及时高效地发现设备隐患,防止恶性事故的发生。该系统的研发及成熟应用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巡检成本,提高工业生产现场安全系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伴热带、智能管线伴热带装置及其智能温控预警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背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伴热带,所述伴热带包括以缠绕的方式包裹在工业管线上的长条形的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内面固定设有两个伴热丝,两个伴热丝平行布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保温层包括主体层和保温基层,所述主体层包覆着所述保温基层;
所述主体层由阻热阻燃的玻璃纤维布缝合而成,所述保温基层采用保温材料制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保温层顶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相互配合魔术贴母面和魔术贴子面,且魔术贴母面和魔术贴子面分别对应设置在保温层顶部的外面和内面。
一种智能管线伴热带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伴热带和控制器,两个伴热丝并联设置,且两个所述伴热丝中的任意一个伴热丝通过与之相对应的接插头选择与切换模块、电源构成串联回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0439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