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直径的缓粘结预应力筋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20006148.6 | 申请日: | 2022-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658735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发明(设计)人: | 谢永超;李慧莹;钟志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恒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5/03 | 分类号: | E04C5/03;E04C5/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智远创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619 | 代理人: | 王会龙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北太路16***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径 粘结 预应力 结构 | ||
一种大直径的缓粘结预应力筋结构,该缓粘结预应力筋结构包括框架梁和框架柱,所述框架柱设于框架梁的两端并与框架梁相连,所述框架梁内插穿有缓粘结预应力钢筋,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筋从框架梁的梁端伸出设有张力端,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筋的张拉端上设有承压板,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筋由钢绞线、缓粘结胶粘剂、PE护套组成,所述缓粘结胶粘剂涂在钢绞线的外部,所述PE护套外包在涂有缓粘结胶粘剂的钢绞线上,本实用新型在承压板的内侧安装有螺旋筋,承压板通过螺旋筋套在缓粘结预应力钢筋上,方便后续的缓粘结预应力筋张拉操作、使得缓粘结预应力筋张拉能够稳定、方便施工工艺的进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跨度框架梁预应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梁内采用缓粘结预应力技术、保证结构经济性及改善结构受力性能的缓粘结预应力筋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工业中,关于建筑物在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工艺中,需要对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先施加使其在跨中产生负弯矩的力,会影响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使用,造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承受荷载的能力,影响到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也对用户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也不利于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工艺的进行,施工麻烦,另外,现有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的结构性能也比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框架梁内插穿有缓粘结预应力钢筋、可以抵消框架梁在使用中的正弯矩,避免框架梁结构出现裂缝、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可以充分利用高强度的缓粘结预应力钢筋在框架梁构件受荷载作用前、使它缓粘结预应力钢筋预压力来减少或抵消荷载、提高框架梁的结构性能及改善结构受力性能的缓粘结预应力筋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大直径的缓粘结预应力筋结构,该缓粘结预应力筋结构包括框架梁和框架柱,所述框架柱设于框架梁的两端并与框架梁相连,所述框架梁内插穿有缓粘结预应力钢筋,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筋从框架梁的梁端伸出设有张力端,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筋的张拉端上设有承压板,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筋由钢绞线、缓粘结胶粘剂、PE护套组成,所述缓粘结胶粘剂涂在钢绞线的外部,所述PE护套外包在涂有缓粘结胶粘剂的钢绞线上。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PE护套的表面有凹凸不平的压痕,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筋的肋中缓粘结胶粘剂充盈。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筋在框架梁内沿横向按束布置,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筋的张拉端均匀散开以便张拉。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承压板的内侧安装有螺旋筋,所述承压板通过所述螺旋筋套在缓粘结预应力钢筋上。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筋采用直径为17.8mm的钢绞线,每米钢绞线的重量不小于1.87Kg/m,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值fptk=1860MPa。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直径为17.8mm的缓粘结预应力钢筋其肋高不得低于1.8mm,肋槽深不得低于1.6mm。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筋的张拉端设有夹片锚具,所述夹片锚具静载锚固时的锚固效率系数ηa≥0.95,极限拉力时总应变εapu≥2.0%。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筋呈抛物线形状,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筋两端的反弯点距离框架梁边的距离为0.15Ln,Ln为两框架梁之间的净空距离。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筋的张拉端进行张拉采用应力应变双重控制的方式进行,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为σcon=1395MPa,单根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力Ncon=265.05K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恒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恒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0061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锅炉燃烧废气多风向阀组
- 下一篇:多层芯片式微生物反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