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山林火灾监控的火灾烟雾识别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659844.8 | 申请日: | 2022-1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10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 发明(设计)人: | 毛维涛;李振;尤钱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8B17/103 | 分类号: | G08B17/103;G08B17/117;G08B17/00;G08B17/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6009 江苏省南通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山林 火灾 监控 烟雾 识别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山林火灾监控的火灾烟雾识别系统,属于气体识别领域,包括防抖动云台和固定设置于所述防抖动云台上方的火灾烟雾识别系统本体,火灾烟雾识别系统本体包括壳体、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可见多光谱相机、中波多光谱相机和电子学系统;通过窗口片压圈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一侧的可见窗口片和红外窗口片;设置于所述壳体外侧的遮光罩、雨刷和外部线缆,本发明是在可见相机和热红外相机识别火灾原理基础上,增加了中波多光谱相机对烟雾中CO、COsubgt;2/subgt;气体进行识别原理,这三个原理可优势互补,提高了识别烟雾的能力,可早期发现山林火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识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山林火灾监控的火灾烟雾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火灾是一种常见灾害,秋天天干物燥,大风天气增多,是山林火灾发生的高峰期。大面积山林火灾会破坏环境原貌,造成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中多数山林火灾是由人为用火不慎而引起的。受山地和密林遮挡,传统火灾监测设备很难观测到山林火灾,导致不能快速扑灭火灾,因此研制一套快速识别初期的山林火灾是必要的。
传统火灾监控系统主要有两个方式。一是可见相机通过目标运动检测算法对烟雾轮廓进行动态识别,但抗干扰能力弱,如云、鸟等运动目标飞入到相机视野时,可见相机可能将该类目标识别成火灾。另外一种是热红外相机利用温度阈值法,当目标的温度超过设定阈值温度时,系统进行火灾报警,但容易受地形影响,如火源受密闭树林遮挡或火灾发生在山的背面,从而系统较难判断目标温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山林火灾监控的火灾烟雾识别系统,以解决传统监测设备抗干扰能力弱和受地形影响不能更早观测到山林火灾的问题,本发明的内容如下: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山林火灾监控的火灾烟雾识别系统,包括防抖动云台和固定设置于所述防抖动云台上方的火灾烟雾识别系统本体,其技术点在于,火灾烟雾识别系统本体包括壳体、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可见多光谱相机、中波多光谱相机和电子学系统,所述电子学系统控制可见多光谱相机、中波多光谱相机的工作,防抖动云台的转动;
通过窗口片压圈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一侧的可见窗口片和红外窗口片,所述可见多光谱相机用于获通过可见窗口片进入的可见光谱信息,所述中波多光谱相机用于获取通过红外窗口片进入的红外光谱信息;
设置于所述壳体外侧的遮光罩、雨刷和外部线缆,所述雨刷置于可见窗口片和红外窗口片之间,通过电机驱动其转动,所述外部线缆包含数据线缆和电源线缆。
为了更好的解决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应用于山林火灾监控的火灾烟雾识别系统的光谱相机包括可见-近红外探测器、带有可见通道和近红外通道的滤光片转轮和可见变焦镜头,可见光进入所述可见窗口片后依次通过可见变焦镜头和滤光片转轮相关光谱信息被可见-近红外探测器捕获。
为了更好的解决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应用于山林火灾监控的火灾烟雾识别系统的中波多光谱相机包含中波探测器、带有烟雾通道和背景通道的滤光片转轮、中波变焦镜头,红外光进入所述红外窗口片后依次通过滤光片转轮和中波变焦镜头相关信息被中波探测器捕获。
为了更好的解决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应用于山林火灾监控的火灾烟雾识别系统的可见窗口片为K9玻璃制备而成,所述可见窗口片的通道波段范围为0.4-1.2μm。
为了更好的解决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应用于山林火灾监控的火灾烟雾识别系统的可见变焦镜头的焦距为6-210mm,最大焦距对应的空间分辨率为0.15m@5000m。
为了更好的解决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应用于山林火灾监控的火灾烟雾识别系统的可见通道的通道波段范围为0.4-0.75μm,所述近红外通道的通道波段范围为0.8-1.2μm。
为了更好的解决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应用于山林火灾监控的火灾烟雾识别系统的红外窗口片由锗制备而成,所述红外窗口片的通道波段范围为3-5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未经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598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k8s子集群的部署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下一篇:压疮防范智能护理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