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储气库泄压系统和物理储能系统群组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30835.6 | 申请日: | 202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498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汪晓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百穰新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B1/02 | 分类号: | F17B1/02;F17B1/14;F17C1/00;F17C13/04 |
代理公司: | 深圳精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93 | 代理人: | 夏声平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储气库泄压 系统 物理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储气库泄压系统及一种物理储能系统群组。所示储气库泄压系统包括:第一储气库,设置有第一储气腔体;第二储气库,设置有第二储气腔体;以及泄压装置,包括连接第一储气腔体与第二储气腔体的管道和设置在管道上的物理泄压阀。物理泄压阀用于在第一储气腔体相对于第二储气腔体的内部气压差等于或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开启以使第一储气腔体与第二储气腔体导通、从而第一储气腔体内的气体经由所述管道流出至第二储气腔体以对第一储气腔体进行泄压。通过将多个物理相邻储气库经由泄压装置连接,每个储气库可以作为其它邻近储气库的泄压库,从而可以增强系统的鲁棒性,避免储气库内外压差过大造成对储气库的破坏,藉此确保储气库的安全运行。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气库泄压系统和一种物理储能系统群组。
背景技术
在物理储能范畴中,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2110510553.1公开了一种储气库,包括:地膜、内基础结构、外基础结构、内膜结构、外膜结构、送风装置和排风装置。所述内基础结构围设于所述地膜的外侧。所述外基础结构围设于所述内基础结构的外侧。所述内膜结构包括内膜与内索网,所述内膜的边缘固定于所述内基础结构上,所述地膜与所述内膜连接,所述内索网设于所述内膜的外表面,所述内索网与所述内基础结构固定连接,所述内膜与所述地膜之间限定出容纳腔体作为储气腔体,所述内膜包括金属层。所述外膜结构罩于所述内膜结构的外部,且所述外膜结构包括外膜与外索网;所述外膜的边缘固定于所述外基础结构上,所述外索网设于所述外膜的外表面,所述外索网与所述外基础结构固定连接,所述外膜与所述内膜之间限定出夹层腔体。所述送风装置用于向所述夹层腔体内充气。所述排风装置用于将所述夹层腔体内的气体排出。
所述储气库的稳定工作状态为其内外气压差保持相对稳定,但因储气库完全密闭,储存储能工质的储气腔体内部气压会随着温度改变而改变,并且外部环境的气压也会随天气变化产生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会造成储气库的内外气压差波动较大。当外界低气压来临、或内部气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储气库内外气压差有可能达到膜材所能承受的极限值,从而会造成安全事故,包括气体泄漏、储气库撕裂等情况发生。此外,物理储能系统如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系统释能过程中,随着储能工质进入储气库的储气腔体,由于外界气压和环境温度的影响,储气库的储气腔体内部气压也可能达到膜材所能承受的极限值。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实现储气库的安全运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储气库泄压系统以及一种物理储能系统群组。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气库泄压系统,包括:第一储气库,设置有第一储气腔体;第二储气库,设置有第二储气腔体;以及第一泄压装置,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储气腔体与所述第二储气腔体的第一管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上的第一物理泄压阀。其中,所述第一物理泄压阀用于在所述第一储气腔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储气腔体的内部气压差等于或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开启以使所述第一储气腔体与所述第二储气腔体导通、从而所述第一储气腔体内的气体经由所述第一管道流出至所述第二储气腔体以对所述第一储气腔体进行泄压。
本申请实施例的储气库泄压系统通过将多个物理相邻储气库例如第一储气库和第二储气库经由第一泄压装置连接,每个储气库可以作为其它邻近储气库的泄压库,从而可以增强系统的鲁棒性,避免储气库内外压差过大造成对储气库的破坏,藉此确保储气库的安全运行。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气库泄压系统还包括:第二泄压装置,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储气腔体与所述第二储气腔体的第二管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上的第二物理泄压阀;其中,所述第二物理泄压阀用于在所述第二储气腔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储气腔体的内部气压差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时开启以使所述第二储气腔体与所述第一储气腔体导通、从而所述第二储气腔体内的气体经由所述第二管道流出至所述第一储气腔体以对所述第二储气腔体进行泄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百穰新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百穰新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308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