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镜下检测消化道肌肉电活动的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30511.2 | 申请日: | 202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046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发明(设计)人: | 刘祖强;李全林;马丽云;陈巍峰;周平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5/392 | 分类号: | A61B5/392;A61B5/395;A61B1/018;A61B1/015;A61B1/273;A61B1/31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张业民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镜下 检测 消化道 肌肉 活动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镜下检测消化道肌肉电活动的设备,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肌电检测管路、转换器和终端显示设备;内窥镜插入管体中设有中空的可供肌电检测管路插入的钳道,肌电检测管路中设有用于检测消化道肌肉电活动的同心圆针;肌电检测管路靠近操作者的一端依次与转换器和终端显示设备连接;内窥镜钳道还可作为注入药物到体内的通道。本发明通过内窥镜将检测器械在直视下插入到所要检测的肌肉中;检测范围精细,可尽量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检测电活动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内镜钳道对特定消化道部位进行药物注入,便于检测特定平滑肌在药物的刺激下的电活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镜下检测消化道肌肉电活动的设备,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消化道动力性疾病发病广泛且发病率高,包括失神经性的贲门失弛缓症、先天性巨结肠、各种类型的胃瘫(如糖尿病胃瘫),功能紊乱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等。由于消化道平滑肌的位置较深,目前还没有专用的设备可以实现对消化道平滑肌电活动的检测;若能实现可以检测消化道平滑肌及神经的电活动,则对于此类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疾病分型、治疗和随访都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本技术领域亟需一种可以检测消化道平滑肌及神经的电活动的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如何检测消化道肌肉及神经电活动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内镜下检测消化道肌肉电活动的设备,包括肌电检测管路、转换器和终端显示设备;内窥镜插入管体中设有可供内镜操作器械进出及注入液体到体内的中空钳道,可通过该钳道插入肌电检测管路,肌电检测管路的头端设有用于检测消化道肌肉电活动的同心圆针;同心圆针的针芯及针皮经过导线在靠近操作者的一端与转换器和终端显示设备连接。
优选地,所述同心圆针包括针芯、针皮和绝缘中间层;针芯外周包绕有针皮,针芯和针皮之间设有绝缘中间层。
优选地,所述针芯和针皮为导电材料制造。
优选地,所述针芯与转换器之间设有导线一,所述针皮与转换器之间设有导线二;同心圆针后端设有可支撑的具有一定弹性硬度的绝缘导管,构成肌电检测管路;带有一定弹性硬度的绝缘导管可通过钳道插入到体内;导线一和导线二穿设于绝缘导管中。
优选地,内镜钳道的直径为2.8mm,为顺利插入钳道,并剩余一定空间可供经钳道注入药物到体内,所述肌电检测管路的直径为2mm左右。
优选地,所述肌电检测管路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设有用于将同心圆针远离操作者的一端扎入或拔出消化道肌肉的推送装置。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利用内窥镜技术,通过内窥镜将肌电检测管路头端的同心圆针在直视状态下插入到所要检测的肌肉中。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的电活动为内层及外层电极之间的电活动,检测范围非常精细(精确到检测点的水平),可尽量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检测电活动的同时,可以通过内镜钳道对特定消化道部位进行药物注入;通常内窥镜有单钳道及双钳道内镜之分,对于单钳道内镜,可在检测的同时在该钳道注入药液,对于双钳道内镜,也可经另一个钳道注入药液,注入药物为肌肉收缩剂(如胆碱类)或舒张剂(如山莨菪碱),便于检测特定平滑肌在药物的刺激下的电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内窥镜端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同心圆针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针芯;2.针皮;3.绝缘中间层;4.转换器;5.终端显示设备;6.同心圆针;7.钳道;8.肌电检测管路;9.内窥镜插入管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未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305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