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纤板生产废水处理系统及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624437.3 | 申请日: | 2022-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845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 发明(设计)人: | 王燕;马步春;张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东晟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C02F1/52;C02F1/04;C02F1/24;C02F1/44;C02F1/66;C02F1/72;C02F3/30;C02F101/16;C02F101/30;C02F101/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深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58 | 代理人: | 杨兆曜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纤板 生产 废水处理 系统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纤板生产废水处理工艺,中纤板生产尾气喷淋循环排污水经过蒸氨塔和甲醛反应器预处理,综合废水调节池内混均的废水进入#混凝反应沉淀池,在1#混凝反应沉淀池中投加污水净化药剂;溶气气浮机的出水进入ABR池进行厌氧生化处理;ABR池出水依次进入缺氧池和MBBR池进行好氧生化处理;本发明通过物化、生化处理单元的有效组合,在中纤板生产废水经预处理、二级生化处理和膜深度处理后,有效降低了出水的有机物、氨氮、悬浮物、色度等指标,同时经过2#混凝反应沉淀池的对悬浮物进行过滤排出、排泥和捕捉杂质,能够进步降低出水的含杂质滤,保持出水清澈,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操作方便、运行费用低、抗冲击能力强的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中纤板生产废水处理系统及工艺。
背景技术
中纤板即中密度纤维板,系指以木质(或其他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纤维制备、施胶施蜡、铺装成型、热压等工序制成的一种“近似木材而优于木材”,密度在500-880g/cm3之间的纤维板材。中纤板内部结构均匀,密度适中,稳定性好,变形量小,物理力学性能适中;表面平整光滑,机加工性能好。广泛应用于中高档家具制造、室内装修、音响壳体、乐器、车船内装修、建筑等行业。
中纤板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干燥尾气喷淋循环排污水和热磨挤出水,另外还包括事故废水、初期雨水和生活污水,水量较小,但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很高、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是一种高氨氮、高甲醛、高COD的难降解废水。
目前,大多数中纤板生产废水采用物化或物化和生化联合处理的工艺进行处理,以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要求。但由于废水高氨氮、高甲醛、高COD、生化性差,用普通的二级生物处理只能将大部分易降解的污染物质去除,出水很难达到排放要求,实际运行中还由于水质波动大、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且疏于管理,导致系统稳定性差,出水常常达不到标准要求。随着国家环保标准要求的进一步提高,部分地区也执行了更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使人造板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困难,对中纤板生产废水的处理逐渐成为当前水处理行业热点,我国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实践如何高效、稳定处理中纤板生产废水,但效果总是不尽人意,缺少一套完整的既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又能使出水达到较严格外排标准的系统及工艺链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纤板生产废水处理系统及工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中纤板生产废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中纤板生产尾气喷淋循环排污水经过蒸氨塔和甲醛反应器预处理,除去大部分氨氮和甲醛,预处理后的废水进入综合废水调节池与污水混合;
S2、综合废水调节池内混均的废水进入#混凝反应沉淀池,在1#混凝反应沉淀池中投加污水净化药剂,经20-30分钟混凝反应后,出水溢流入沉淀池中进行固液分离;
S3、1#混凝反应沉淀池的出水流入溶气气浮机中分离水中不易沉淀的悬浮物;
S4、溶气气浮机的出水进入ABR池进行厌氧生化处理;
S5、ABR池出水依次进入缺氧池和MBBR池进行好氧生化处理;
S6、好氧生化处理后的废水经过二沉池固液分离后送入#混凝反应沉淀池中,在混凝反应池中投加污水净化药剂,经-分钟混凝反应,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细小悬浮物后排入斜板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
S7、1#混凝反应沉淀池的出水经过MUF和纳滤处理后,达标排放;
S8、纳滤浓水经过pH调节槽和Fenton反应器处理后,回流至综合调节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东晟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东晟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244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