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续快速步履式顶推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22601.7 | 申请日: | 2022-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61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陈何峰;赵炜;曹沛;王清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翁惠瑜 |
地址: | 20009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快速 步履 式顶推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快速步履式顶推施工方法,该方法通过两个标准千斤顶实现无落梁式连续顶推施工,包括以下步骤:1)千斤顶A在起始位置顶升主梁,千斤顶B准备回到起始位置;2)在平推油缸作用下,千斤顶A的上部滑移结构与主梁整体前移;3)千斤顶A下落,千斤顶B在起始位置顶升主梁,直至主梁全部由千斤顶B顶升,千斤顶A准备回到起始位置;4)在平推油缸作用下,千斤顶B的上部滑移结构与主梁整体前移,返回步骤1);在上述各步骤中,控制器实时采集并记录顶推循环内的关键数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大大加快施工速度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步履式顶推施工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连续快速步履式顶推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步履式顶推法是通过多对千斤顶的同步顶起并平移主梁,通过千斤顶的平衡控制技术保证结构受力的均匀和可靠,适用于桥位有通航或者通车需求、不能搭设密集支架或者入场大体积施工机械的情况。
相对于传统的拖拉或者推动的顶推法,步履式顶推法的多台千斤顶可以控制受力的均匀性,更适用于顶推精度更高的项目。
步履顶推千斤顶是一种起重位移的专用工具,应用该产品可实现对铁路、公路桥梁或类似梁式重物的位移作业,进行低高度、短距离的横向(X)、纵向(Y)和垂直方向(Z)的位移。其优点为:承载能力大,多点配置可调整100t-6000t的重载构件或设备,并可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调整承载能力;调整精度高,三维控制X/Y/Z三个方向,均可达到≤1mm的定位精度。设备拆卸方便,灵活性机动性较好。
如图1-图4所示,常规的步履式顶推法单循环施工步骤主要包括:开启支撑顶升油缸,使得支撑顶升油缸同步上升,直到主梁1脱离落梁支垫2;开启平推油缸,使主梁1与千斤顶4上部滑移结构整体前移,直至平推油缸完成一个行程;开启顶升油缸,使得主梁1与上部滑移结构整体下降,直到顶升油缸完全脱离主梁1;开启平推油缸,使上部滑移结构向后回位,回到初始位置,并开始下一个往复行程。上述施工过程中,当主梁有竖曲线时,顶推高度会不断变化,顶升阶段主梁局部受力可以通过千斤顶主动控制,落梁阶段则需要通过人工抄垫钢板的方式控制各个支墩的落梁间隙,来保证各个支点落梁时的一致性,从而来间接控制落梁反力。这种顶推方法存在以下几个局限性:
1、落梁时的关键数据,如落梁支垫与主梁间隙值、落梁前支垫与主梁抄垫值、各支墩反力、每个支墩中各个支垫的反力很难监测,只能通过人工测量间隙及压力环数据来获取相关数据,监测数据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都很难保证;
2、实际落梁过程很难控制各个支墩反力,实测出来与顶推时的控制反力相差较大,且每个支墩上的几个落梁支垫反力还有很严重的不均匀性且缺乏规律性,单个支垫下的反力很容易超过设置限值,导致有一定的施工风险;
3、人工抄垫的方式施工速度较慢,特别是用在主梁有竖曲线或变高的情况下,每一个顶推循环70%的时间需要花在落梁时的人工抄垫上,而且当支墩数量较多的时候,需要施工人员较多,每个支墩需要1~2名人员负责抄垫,施工组织困难。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公开一种过变高段的步履式顶推法,如图5-图9所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钢梁顶推至变高点处,步履顶回程至0行程处,步履顶顶起钢梁运行一个行程后,在楔形块5的变高点外侧系梁底安装垫块K1,落梁,步履顶回程至0行程处;重复上述步骤,在楔形块的变高点外侧系梁底逐步安装垫块K1。步履顶行进一定行程后,将梁底垫块K1换成第一支点7上的短柱Z3,步履顶继续进行,逐步在千斤顶分配梁上方安装C垫块10及超垫钢板9;变高段过支点2后,将垫块K1拆除,在第二支点8上安装短柱Z3,变高段过第二支点8后继续进行后续顶推。从上述施工过程可以看出,过变高段施工过程非常繁琐,K1垫块需要与主梁进行焊接或者栓接,而短柱Z3需要与下方支点进行焊接,且需要不停地安装与拆卸。上述步履式顶推施工方法还存在几点局限性:
1、过变高段施工速度很慢,严重影响整体施工进度;
2、施工过程中需要不断装拆临时构件,施工过程非常繁琐,施工便利性较差,现场施工组织困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226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己内酰胺的氨化加氢法制备己二胺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综合化运维管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