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化配电柜模块隔离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15366.0 | 申请日: | 2022-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64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孙凌辰;虞跃;袁艺;齐鹏;刘振宇;吴一玄;孔令宇;徐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秦皇岛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B1/30 | 分类号: | H02B1/30;H02B1/32;H02B1/01;H02B1/04;H02B1/36;H02B1/16;H02B1/20 |
代理公司: | 沈阳维特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9 | 代理人: | 王翠 |
地址: | 066099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化 配电柜 模块 隔离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化配电柜模块隔离结构,包括配电柜框架,配电柜框架的内壁装配有隔离板,隔离板的内侧装配有配电模块,配电柜框架的前端开设有设备槽,设备槽的内部焊接有卡槽条,本发明设置了一种带有配电模块的配电柜框架,在使用时根据配电需求在配电模块内部的元件安装板的上方装配对应的电子元件以及配件,并且在配电模块的后方以及插接板的前方分别装配合适引脚,并且根据内部元件的功率以及配线方式选择合适的隔离板,并且保证隔离板稳定接地,从而达到隔绝磁场干扰的效果,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配电柜内部单层金属板屏蔽效果一般,大功率设备安装框架过于分散浪费空间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化配电柜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化配电柜模块隔离结构。
背景技术
配电柜(箱)分动力配电柜(箱)和照明配电柜(箱)、计量柜(箱),是配电系统的末级设备。配电柜是电动机控制中心的统称。配电柜使用在负荷比较分散、回路较少的场合;电动机控制中心用于负荷集中、回路较多的场合。它们把上一级配电设备某一电路的电能分配给就近的负荷。这级设备应对负荷提供保护、监视和控制。
随着大智能电网建设,智能配网技术和产品将成为我国电力行业新一轮的重点。更加智能的配电开关柜将成为配网中的主流,也是二三级城市电网升级为一级城市电网的标志性电气装备。用电服务面临的内部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用电模式将面临较大影响和挑战,智能用电技术将获得巨大的发展。
未来五年,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将进入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更加标准化、智能化、易用、便于定制、维护方便的低压配电系统的需求逐渐成为市场趋势。
随着智能化的设备不断的增加,精确的各种传感器、处理器为了减少传输距离多会与配电柜内部设备装在一个机房内部,而且为了更快正准确的得到当前配电柜的具体运行数据,在现有的配电柜内部也会增加一些监控设备,但是现有的监控设备受到其他电力设备或者导线的影响会发生干扰,为了避免这些干扰就会增加设备之间的安装距离,导致设备柜占用空间过大,并且设备安装距离过于分散,浪费空间,而一些现有的配电柜内部,会使用一种单层金属板作为隔离屏蔽的设备,但是单一的金属板屏蔽效果一般,鉴于以上问题,特提出一种智能化配电柜模块隔离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化配电柜模块隔离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化配电柜模块隔离结构,包括配电柜框架,所述配电柜框架的内壁装配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的内侧装配有配电模块;
所述配电柜框架的前端开设有设备槽,所述设备槽的内部焊接有卡槽条;
所述隔离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以及穿线式隔离板,且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以及穿线式隔离板的外侧连接有接地线;
所述隔离板以及穿线式隔离板套接在卡槽条的内部;
所述配电模块包括抽屉外壳,所述抽屉外壳的内部装配有元件安装板,所述元件安装板的中部装配有中部隔离板,所述抽屉外壳的前端装配有面板,所述抽屉外壳的后端装配有固定条,在固定条的后端装配有插头结构,并且在配电柜框架的后端具有接头结构,在配电模块向后移动到设备槽的内部后,插头结构与接头结构能够插接通电。
优选的,所述主体框架后端装配有插接板,所述接头结构装配在插接板的前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板的内部截面均匀分布有竖直的隔断条,且第一隔板整体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第二隔板的内部截面均匀分布有波浪状的隔离支撑条,且第二隔板的整体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第三隔板的内部截面均匀分布设置有“人”字型隔离支撑条,且第三隔板整体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秦皇岛供电公司,未经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秦皇岛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153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M-N+模型的慢性疼痛特征识别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井口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