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碳排放的加热炉富氧燃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95864.3 | 申请日: | 2022-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30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民;张一鸣;刘岑凡;张冲冲;段林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F27D19/00;F23J15/06;F23D14/32;F28B1/02;F23D14/60;F23L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阳理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9 | 代理人: | 邬晓楠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放 加热炉 燃烧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低碳排放的加热炉富氧燃烧系统,属于石油化工领域。本发明包括加热炉燃烧系统、余热回收系统、冷凝脱水系统、烟气循环补氧系统和压缩冷凝COsubgt;2/subgt;系统。加热炉采用副产品纯氧,与烟气循环补氧系统的烟气混合形成“Osubgt;2/subgt;/COsubgt;2/subgt;”气氛替代传统加热炉中使用的空气,作为燃料的助燃剂。余热回收系统用于高温烟气与助燃剂之间的换热,起到降低烟气温度和预热助燃剂的目的。冷凝脱水系统用于进一步降低烟气温度,使烟气温度降至水凝结温度,实现脱水。压缩冷凝COsubgt;2/subgt;系统用于液化COsubgt;2/subgt;,便于后续收集储存COsubgt;2/subgt;。本发明结合COsubgt;2/subgt;捕集技术和富氧燃烧技术,能够实现经济、高效地降低碳排放和氮氧化物排放,又能够减小纯氧燃烧带来的对流段换热效率低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碳排放的加热炉富氧燃烧系统,属于石油化工领域。
背景技术
在石油化工领域中,加热炉是很多工艺装置的关键设备,也是石化企业耗能和碳排放最重要的源头之一。据统计,常规炼油厂约60%的CO2排放来自不同工艺装置的加热炉。石化企业要实现CO2的大幅度减排,关键是要实现加热炉的低碳排放。
传统加热炉一般采用空气作为助燃剂,燃料一般为天然气、干气以及其他液体油料。目前,实现石化加热炉的低碳排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提高加热炉的热效率;
(2)采用低碳或无碳燃料,低碳燃料如天然气或掺氢燃料,无碳燃料如氢气、氨气等;
(3)采用烟气CO2捕捉技术;
(4)采用纯氧的富氧燃烧技术。
上述方法(1)碳减排的幅度有限,但在目前是最具良好经济效益的方法;方法(2)主要受限于低碳或无碳燃料的来源有限、成本高以及其他技术限制因素,短期内不具备良好的推广的前景;方法(3)目前已有成熟的技术,但是碳捕集的成本较高,所需系统较为复杂,设备和运行成本较高;方法(4)由于烟气中没有N2,大幅度降低烟气中CO2捕集的难度,但纯氧燃烧会导致燃烧温度过高、烟气量大幅下降,降低对流段换热效率,不仅对燃烧器与加热炉结构有较高的要求,而且改造和操作成本较高。随着国内对空气环境的日益重视,如何经济、高效的实现清洁燃烧是加热炉目前面临的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日趋重视,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电解水制取的“绿氢”的产业将会获得大的发展,在生产“绿氢”的同时,副产品纯氧的产生也将大幅度促进制氧成本的下降。此外,空气分离技术的进一步节能增效也会促进制氧成本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低碳排放的加热炉富氧燃烧系统,基于加热炉燃烧系统、余热回收系统、冷凝脱水系统、烟气循环补氧系统和压缩冷凝CO2系统,结合CO2捕集技术和富氧燃烧技术,燃烧燃料气等燃料为工艺需求提供热能,能够实现经济、高效地降低碳排放和氮氧化物排放,又能够减小纯氧燃烧带来的对流段换热效率低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低碳排放的加热炉富氧燃烧系统,包括加热炉燃烧系统、余热回收系统、冷凝脱水系统、烟气循环补氧系统和压缩冷凝CO2系统。
加热炉燃烧系统中的加热炉,主要采用空气分离系统或“绿氢”生产中的副产品纯氧,与所述烟气循环补氧系统的烟气混合形成“O2/CO2”气氛替代传统加热炉中使用的空气,作为燃料的助燃剂。
所述余热回收系统主要用于高温烟气与助燃剂之间的换热,起到降低烟气温度和预热助燃剂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958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