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红外温度智能检测设备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90974.0 | 申请日: | 2022-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227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发明(设计)人: | 崔里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山慧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J5/00 | 分类号: | G01J5/00;G01J5/02;G01J5/48 |
代理公司: | 青岛华慧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47 | 代理人: | 赵梅 |
地址: | 266011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红外 温度 智能 检测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体温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载红外温度智能检测设备及方法。包括通过减速机连接的第一机体和第二机体,第一机体内规则布设有显示屏、电源管理器、主控板、网络模块、存储器、音响和驱动控制器,第二机体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摄像头和红外测温器,第一机体的后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安装件。本发明设计的设备装卸方便、应用灵活,可以持续工作,对司乘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其总控系统可以自动存储数据,对温数据进行比对判识,及时发现体温异常的人员,以便快速进行应对处理,为防疫抗疫做保障;其方法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身高情况自适应地调整角度,可以为驾驶员进行调度管理提供依据,有效保证大多数乘客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体温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载红外温度智能检测设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很多机场快线、地铁等交通工具配备有红外体温检测设备,但在城市公共交通上目前没有配置。市内公共交通车辆受人流量大、站点分散等影响,司乘人员采用手持式测温,不仅工作量繁重,而且要在沿街站点均设置测温不现实,成本高且难以进行管理。因此,若能在公共交通车辆的上车门附近加装红外温度智能检测设备,则可以快速实现乘客的体温检测,从而保障大部分乘客的乘车安全。然而,目前却没有适用于公共交通车辆的车载红外体温检测设备,也没有规范的应用方案。鉴于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车载红外温度智能检测设备及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红外温度智能检测设备及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问题的解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了一种车载红外温度智能检测设备,包括通过减速机并排连接的第一机体和第二机体,所述第一机体包括固定壳体,所述固定壳体的前端侧壁内固定粘贴有显示屏,所述固定壳体内部规则布设有电源管理器、主控板、网络模块、存储器、音响和驱动控制器,所述第二机体包括活动壳体,所述活动壳体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摄像头和红外测温器,所述第一机体的后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包括开口夹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壳体的前侧壁下端处规则设有若干音孔,所述音响与所述音孔的位置相对应。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管理器分别通过电源线与所述显示屏、所述主控板、所述网络模块、所述存储器、所述音响、所述驱动控制器、所述摄像头、所述红外测温器及所述减速机电性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控板分别通过信号线与所述显示屏、所述电源管理器、所述网络模块、所述存储器、所述音响、所述驱动控制器、所述摄像头及所述红外测温器信号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壳体靠近所述第一机体的一端中间处一体成型有安装凹槽。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减速机的驱动轴穿过所述固定壳体的侧壁后与所述安装凹槽卡接配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开口夹环的开口端两边均一体成型有延伸片,所述开口夹环远离开口的一端外侧壁上焊接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螺钉与所述固定壳体连接,所述开口夹环的开口端设有至少一组紧固螺栓。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了一种车载红外温度智能检测设备的总控系统,总控系统装载在所述主控板内,该系统包括总控处理单元及分别与总控处理单元通信连接的电源管理单元、人脸摄像模块、红外测温模块、信息显示模块、语音播报模块、存储管理模块、动作管理模块、网络通信模块和超阈告警模块;其中:
总控处理单元用于对采集到的流动乘客的体温情况进行判断,通过比对计算其数值是否达到报警阈值,若未达到则将面部图像和体温数据保存至存储管理模块;若已经达到报警阈值,则输出到信息显示模块,并通过语音播报模块播报相关信息,从而进行调度管理处理;
电源管理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电源管理器连接车辆电源,为车载红外温度智能检测设备提供电源管理及电能分配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山慧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山慧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909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